WELCOME TO CHINATRUCK.ORG V2.0 现在时间是:
 
综合新闻 | 行业研究 | 企业研究 | 数据参考 | 注册经销 | 精品卡车 | 二手卡车 | 用户之声 | 配套产业 | 环卫车辆 | 建筑车辆 | 消防车辆
专用汽车 | 专汽研究 | 专汽链接 | 政策法规 | 公路物流 | 超限运输 | 卡车制造 | 配套企业 | 物流场站 | 卡车论坛 | 会展报道 | 合作反馈
  当前页:综合新闻...每日速递...

月产销过万辆 中国重汽向世界迈出一大步


中国卡车网原创新闻组 渠云雷


  3月31日,是一个让所有重汽人骄傲的日子。这一天,中国重汽实现了单月产销重型汽车10000辆的历史性突破。从此,中国重汽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重型卡车月产销过万辆,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就是放眼国际,如此大的产销规模也屈指可数。

  从重组前的2000年年产销3800辆,到重组当年2001年的年产销7800辆,再到2006年产销突破6万辆,再到2007年的单月产销过万辆,中国重汽以令人目眩的速度重新崛起,发展步伐不断加快,6年多产销增长超过20倍,成为国内乃到世界重卡行业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有人这样评价说,中国重汽在制造汽车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造着奇迹。

  6年间,中国重汽国内市场占有率从4%增长到2006年的19.58%;我国重卡市场格局也从当时的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遥遥领先,到如今三强并立,交替领先。中国重汽用6年的时间跨越了与第一阵营之间十倍的差距。而中国重汽神奇的发展速度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一直潜龙在渊、不善张扬的中国重汽,已坐定了重卡行业龙头老大的交椅,并开始向世界知名重卡企业大步挺进。

  6年间,中国重汽相继荣获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中国重汽”在连续两年摘取国内重卡第一品牌的桂冠之后,又夺得 “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大奖。

  如此巨大的反差是如何发生的呢?中国重汽神奇的发展速度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领先一步 把握市场主动权

  保持并强化自己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优势,并将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市场的胜势,是中国重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国重卡行业的发源地和第一个引进国外整车先进制造技术的骨干企业,中国重汽拥有最完整的斯太尔整车生产技术,此后,又实现了与世界顶尖重卡企业沃尔沃的合资,加强了与世界各大知名整车及零部件公司的产品与技术合作,并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我国汽车工业最多的专利技术,这一切,构成中国重汽技术领先的强大资源储备。

  6年来,中国重汽紧跟世界重卡发展趋势,以造世界先进水平重卡、擎起民族重卡旗帜为己任,致力于民族重卡技术的提升和民族重卡品牌的培育,相继投入40多亿元用于研发,每年推向市场的新品种超过100种,逐渐培育了HOWO、斯太尔王、金王子等九大系列产品,车型从78个发展到2600多个,成为国内驱动形式和吨位覆盖最全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2005年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重型卡车,其技术水平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市当年销量就超过1万辆,出口达到4000辆。目前,HOWO重卡产销量已占中国重汽总销量的75%。中国重汽进入水泥搅拌车的第二年,就获得了60%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重汽拥有700多项专利,成为国内汽车行业专利申报最多的企业。中国重汽不仅拥有实力雄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还是国家重型汽车检测中心和发动机试验检测中心。

  2006年,中国重汽实现了动力系统的切换,为中国重汽的腾飞增添了新的动力。短短一年时间里,中国重汽发动机在人们关心和惊喜的目光里以神奇的速度发展壮大。卓越的品质、优越的性能、百公里低于同类发动机3升多的油耗,给了广大用户一个惊喜。中国重汽用短短一年的时间,便打造出了一个王牌动力的口碑,中国重汽发动机不仅在国内深入人心,还实现了批量出口。

  技术领先的优势,转化市场上的胜势,中国重汽市场占有率成倍增长,强化了中国重汽市场竞争中的主导权。

  2007年,中国重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产品的内在品质,对产品品质进行根本性提升,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新的改进和提升项目包括底盘总成结构、发动机总成结构、驾驶室总成结构、电气系统总成结构、制动系统总成结构、车桥总成结构,以及HOWO系列车型综合总成结构等共计65项,围绕提升产品可靠性、节能性,使产品品质再上新台阶。

  二、打造钢铁网络 从国内走向国际

  重组后,中国重汽迅速改变了原来的自销模式,大力发展经销商、改装厂和4S店,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实现产品的销售。销售模式的转变,为销量的大规模提升打下了基础。

  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凝聚力,联合国内外重卡销售精英,共同打造钢铁营销网络。目前,中国重汽销售部已建起了一支包括600多家经销单位、800多家维修服务站、近百家4S店、30多个配件中心库构成的庞大销售服务网络。2006年底,又成立了中国重汽商用车销售部。2007年,中国重汽本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宗旨,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以更加科学完善的商务政策,实施更加规范的管理,大力推进“双千”工程建设(发展1000家经销单位和1000家服务单位),鼓励品牌专营,支持和发展4S店,把整车销售、亲人服务、配件产业化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探索将企业文化建设引入到销售体系中,以企业文化统领、整合销售队伍,真正建成国内一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钢铁网络。

  随着国内市场及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重汽开始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国际市场。2004年正式破题的国际化战略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整车出口由最初的几十辆,迅速增长至2006年的6000多辆,销售服务网络扩展到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整车出口将冲击万辆大关。

  中国重汽借鉴国内市场开发的成功经验,将国内市场营销模式移植到海外。为细化市场,中国重汽将进出口公司按区域划分的原则由1个扩充到6个,国外销售队伍迅速壮大,已有80多家4S店和规模经销服务商在国外开业。2006年整车出口6000多辆,创汇2.13亿美元,成为中国重卡行业整车出口和创汇最多的企业,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中国重汽SINOTRUK”品牌被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评为“2006年度推荐出口品牌”,被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三、转换机制 强化管理 提高核心竞争力

  按订单生产一直是国际整车制造商最先进的管理模式,而中国重汽在重组之初便在国内率先采用了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从而建立起了一套紧紧围绕市场的管理机制。

  改革重组后,中国重汽管理迅速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2002年开始,中国重汽在我国重型汽车行业率先实施了按订单生产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与市场的全面对接,也实现了产成品与原材料的零库存管理,使中国重汽的管理水平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产销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重汽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信息化处理网络。六年来,中国重汽累计投入4500余万元,为实现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注重构建统一的决策分析平台,实现企业统一的业务平台,并在此之上构建统一的决策分析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统计、挖掘和分析能力,为领导从全局角度做出决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在产品设计研发方面,全部实现了3D设计,自主开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销售、服务、回款”以及备件管理等“一线通”系统,主要生产单位的生产、物流管理与控制系统,财务和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等。通过实施售后服务和配件管理“一线通”,每年降低售后服务和配件管理流动资金直接费用近2亿元。2006年中国重汽又进一步加大整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手持机”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每一辆在途汽车的运行状况、质量控制、维修服务等各项指标均在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和监督之下,大大降低了营销服务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和成本。现在营销、服务和备件管理一线通系统和“手持机”管理系统已延伸至海外市场。

  发展过程中,中国重汽注重指标而不唯指标,坚持“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机制的转换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科学决策、理性经营、精心操作、追求最佳效益”的经营理念和“以人品打造精品,以精品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在突出用户利益的同时,实现了企业快速的发展。目前,中国重汽已建起了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培育了一支具有献身精神和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打造出了一个钢铁般的销售网络,这就是重汽速度强大的动力之源。

  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扩大产销规模,强化生产技术优势,6年里,中国重汽先后投入100多亿元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使生产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关键设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大步走向世界

  经过6年的累积,中国重汽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2007年度商务大会上,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的声音坚定而响亮:“从2007年起,利用三年的时间,使中国重汽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民族重卡的旗帜,真正实现吴邦国委员长的期望,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型汽车基地。”

  与此同时,中国重汽2003年启动的国际化战略于2007年被提到企业四大战略之首,今年计划:产销重型汽车8万辆、发动机10万台,整车出口1万辆,创汇3亿美元,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23亿元,登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新平台,继续发挥汽车产业链的龙头带动作用,为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重汽以神奇的步伐丈量着中国重卡与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的距离,并以重汽人特有的神奇速度使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

  负责中国重汽进出口业务的副总经理韦志海介绍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中国重汽尚有五年左右的差距。要振兴民族重卡,产品品质的提升势在必行。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重汽责无旁贷。中国重汽经过长期的科研、实验,在国际合作的推动下,不断地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技术积累已到了化蛹成蝶的临界。

  马纯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的三年,中国重汽将进入集成创新的新阶段。在原有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与国际看齐的同时,用1至2年的时间,在消化吸收国际重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一款与国际重卡接轨的车型,来展示中国重汽集成创新的能力,引领中国重卡大步向世界看齐。通过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技术改进,逐渐向国际水平靠拢,中国重汽再次走到了行业的前面。

  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中国重汽的重型汽车产销能力将达到12.5万辆,其中新产品占到全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行业的三分之一,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一进入国际市场。届时,一个国内其他企业不可替代、国际知名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将崛起于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