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的北京,一提起修车那就是去汽修公司。那时,汽修公司的修理量占全北京汽车修理量的70%以上。八十年代中期,街边的小修理厂一天多似一天,由于价格便宜、服务快捷,分流了大量的修理、保养业务。1984年~1989年,汽修公司突然发现自己几乎到了无车可修的地步。
1995年张彤接任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总经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汽修公司的第三任领导。从90年代初开始,汽修公司在不断的转变中开始调整,汽修公司开始走出困境;1995年以后,销售、维修的收入更是直线上升。张彤说,汽修公司今天的发展得益于最早进入市场。汽车行业很早就脱离了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市场化运作,是最早受到市场冲击的行业之一。没有政府指令带来的固定业务,没有政府订单;客户来修车,就有饭吃;客户不来,就面临亏损。张彤半开玩笑地回忆,是生和死的选择推着汽修公司向前走———研究市场,研究客户,在市场中及时调整自己。
机制转换优于体制转换
劳动力市场化、商品化是张彤上任后为汽修公司开的一剂猛药。八年实践后回头再看,这剂药对症而且有效。
据介绍,从90年代初,汽修公司开始实施工效挂钩,工资增长和效益增长挂钩。即效益不增长,员工的工资也不增长;八年前,汽修公司开始实施年薪制。无论完善与否,张彤对人力资源的改革促进了汽修公司的发展,稳定了员工的队伍。
张彤说,在汽修行业中,人的能力最重要。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的个体素质直接影响整体效益。汽修公司建了很多专卖店,效益连年增长,是我们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在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这么多年,我不敢夸口说员工没有被别人挖走,但我的骨干都非常稳定。应该承认,这是汽修公司的分配机制发挥的作用。
张彤笑称,不仅我的骨干不让别人动,我还能从别人那挖来他们的骨干。汽修公司所属单位的厂长、经理不乏从私企、外企挖来的经营能手和从大型国有汽车制造企业请来的管理专家……今天的汽修公司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汽车服务贸易业的精英,机制转换后的国企拥有巨大的人才优势。
我们最早呼吁建设4S店
八十年代,受我国的供销体制限制,汽车修理公司不能进入汽车流通领域。汽车销售由各级机电公司负责。1992年,汽修公司获得小轿车经营权。张彤说,汽车制造厂不仅对汽修公司不认可,而且对我们提出的服务、销售一体化的模式也持怀疑态度;仍然沿袭销售和服务两网分离的运营模式。那时候,我们找车源是凭面子,汽修公司根本无法进入流通体系。
张彤说,我们向跨国公司学到的不只是管理理念,也有先进的营销理念。1992年,我们已经认识到,服务和营销必须一体化,呼吁建立二者合一的经营体。这不就是4S店的初期模型吗?可以说,在营销理念、服务网络的建设上,我们是走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前面。
1992年,汽修公司首家4S店———汽修一厂一汽大众博瑞祥弘站成立;1997年,汽车销售、维修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开始,汽车开始跑步进入家庭,汽车维修业也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2003年,是张彤担任北京市汽修公司总经理的第八年。八年间,汽修公司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以1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年销售、修理汽车数量在全国汽车维修企业中始终名列榜首,连续多年居北京市工业企业50强之列。2003年公司总资产达17.54亿元,年营销收入达55.6亿元,成为全国汽车服务贸易业唯一进入中国500强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