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一些行业投资过热的迹象日益明显,汽车业便是其中之一。繁荣背后可能存在虚火。特别是基础产业如钢铁、水泥等的繁荣,很长时间并不需要最终消费的支撑,可以依靠银行信贷和相关行业的相互需求而自我循环,如炒股炒楼般越炒越旺。等到最终消费的阻滞传导到这些产业时,其过剩早已形成,大量的沉没成本覆水难收,并对银行产生追及性的损害。果真如此,便是虚假繁荣,是经济的虚火。当然,汽车业有所不同。汽车(主要是轿车)生产以个人消费者为指向,只要产品有销路,不形成大的积压,企业可以有效周转,汽车业的畅旺就是一件好事,无论对增加GDP和政府税收、扩大就业,还是对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裨益多多。
然而,在汽车业的真实繁荣中,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虚火,这就是一些与汽车生产完全无关的企业大举进入汽车业,加剧了汽车业的投资热潮。这些原来生产手机、家电甚至白酒的企业,或者凭借在原来行业的优良业绩,或者凭借同银行的良好关系,或者通过上市融资,筹集了大量资金,在发现汽车业的成长性和高赢利性之后,“毅然”进入这个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它们东拼西凑,连学带拿,很快生产出了自有品牌的经济型轿车。
众多企业纷纷进入,不是有助于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最终优胜劣汰,成长出优秀的汽车厂商吗?据资料显示,有关经济决策机构正是这样看待汽车业投资的,因而没有像对待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那样通过限制信贷规模来抑制其膨胀。这种看法有合理的一面。因为离开市场检验,我们并不知道哪项投资是有效的,将提高产业效率;哪项投资是缺乏效率的,甚至是孕育着危险的。但是,如果考虑到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竞争策略,这种看法又似是而非。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汽车业是典型的寡占市场,几个大生产者瓜分市场份额最有利于形成产业效率。照此标准,我国的整车生产企业显然是过多了。从企业竞争力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而专业化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此,一个生产手机、家电甚至白酒的企业如何在技术和知识密集而又竞争激烈的汽车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生产出比一汽、二汽、上汽更质优价廉的汽车呢?更不用说面对大众、丰田、通用这些跨国巨头了。再从现实来看,我国汽车业的市场集中虽然一直在发展,但速度缓慢,整车企业有增无减。产量最少的企业每年只生产几百辆车,但依然能够生存。显然,地方保护和地方利益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有此因素存在,降低进入门槛所产生的竞争效应就不足以形成有效率的产业结构。
由此可见,在投资主体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资金主要来自国家、银行和大众因而存在严重利益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条件下,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和规则行事,任由企业自发进入而后自生自灭。这种自生自灭过程所产生的庞大的沉没成本是国家和社会资产,而不是投资者自掏腰包的。所以,在投资者产权不清、道德风险严重、政府过度保护的情况下,企业不顾经营规律,竞相进入某一行业,不可能是理性的繁荣,而只能是虚火。对此,政府应该通过市场准入、技术和规模的要求控制对该行业的投资。至于通过银行信贷审查和风险控制来抑制相关企业的投资,更是银行经营的职责。
我国汽车业无疑需要竞争,但这种竞争应是真正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所以必须强化企业的投资约束和投资责任。如果企业能获得软性贷款,能轻易在股市圈钱,当然乐得投机赌一把,它本来就没打算做百年老店,几年的繁荣就足以赚得盆满钵溢。看来,说了许多年的软预算约束今天仍然存在,这可能是我国经济的繁荣容易变为虚火,从而需要不断服药败火(宏观调控)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