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汽车行业景气指数走势已经回落至平稳状态,预警指数也恢复到稳定区域,说明由于政府的调控和汽车行业内部市场调节的作用,2003年出现的行业发展过热现象已得到控制。但与此同时,行业中出现了“两头堵”的怪现象。一方面,由于钢材、铝材等生产原材料价格增长而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汽车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又持续走低,所谓“暴利”行业利润空间受到双重挤压,使得行业走势仍具下滑趋势。
汽车行业延续了2003年四季度以来的回落态势,回落速度有所加快,一季度汽车行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7.24、116.15和115.18。
由汽车行业景气预警指数来看,一季度预警指数亦保持下降,并在2月份已转入绿灯区,即稳定状态,各月预警指数分别为36、35和34。预警指数连续下降并恢复到平稳状态说明2003年以来的汽车行业发展偏快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缓解。
数据显示,今年1季度汽车产量132.53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27.16%,季节调整后的1季度各月增速均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企业库存和资金周转速度都有所加快,从而也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加速,预计汽车产量在2季度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汽车降价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库存”是导致1季度汽车价格普遍下降的主因,这里的“库存”是指经销商尚未卖出的车辆。此外,今年已经有数款不同档次的新车型上市,对旧款车势必会带来降价压力。汽车生产企业对经销商的降低汽车售价当然不会置若罔闻,也会对汽车出厂价格进行调整,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但是无论对汽车生产企业还是经销商来说,在短期内这种利润的减少还是可以接受的。
从目前我国汽车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城镇居民购买力来看,汽车行业的利润仍是很高的,而汽车行业市场现有的竞争机制也是不完善的。一旦随着市场自身的调节和政府调控的逐渐生效,使得竞争充分化后,尤其是海外汽车厂商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质优的售后服务,甚至是更低的价格对我国的市场进行冲击时,国内企业的利润率将继续走低,而最终接近平均利润水平。
目前,汽车行业发展已从过热转入平稳状态,但由于过去2到3年汽车需求的高速增长,汽车行业的高利润率,仍使得相当数量的业外投资者欲进军汽车行业,从而使刚刚恢复平稳状态的汽车行业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同时,在汽车产业内部,也存在着不少生产规模较小,资金与技术实力差,竞争力较弱的不入流企业。企业抢占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竞争也有度,那么对这个“度”的掌控权就自然而然地落到政府手中。政府作为管理者应当积极为汽车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规范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完善汽车行业的准入机制。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自身也应避免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打消企业积极性,而使之成为一个低效市场,从“稳定”走向“过冷”,给汽车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硬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