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重点基础建设之一的高速公路,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重型汽车的发展。不仅是我国这样,国外交通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它是现代社会物资交流必备手段,是实现社会物流现代化的前提。通过高速公路的发展,充分挖掘了汽车这一现代交通工具的内存潜力,全面实现社会物资交流朝低成本、高效方面发展。
我国高速公路自1990年的522公里发展到2002年年底的25130公里,在12年里同比增长了47倍。2003年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1660公里,同比增长为26%。专家预计2004年高速公路将达到40400公里,同比增长27.63%。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重卡发展的趋势也是朝着速度化发展。重卡110公里/小时的速度已是新时代重卡的基本要求。斯太尔当年的"撒手锏"--其承载力强作为优势的同时,也相应的影响到了它的速度。昔日的"多拉快跑",随着国家治理超载政策的出台,惟一的出路就是快跑,提高效率,提高速度。面对设计时速只有90公里的斯太尔,这势必与速度及效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同时最主要的原因是已进入成熟期的斯太尔车型势必由新一代的车型所取代。
第一代重卡
济南重汽、陕西重汽、重庆红岩编织了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在这个摇篮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汽车和中国第一辆成功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车型--斯太尔汽车。

第二代重卡
1983年12月17日,当时的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股份公司在北京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在20年以后的今天,谁也不会想到,斯太尔在中国重卡发展史上成就了一个时代。

2003年12月17日,是我国引进奥地利斯太尔重型车技术项目20周年的日子。翻开中国重卡历史,斯太尔重卡是80年代末至上世纪末占据我国重卡平台的主力车型。进入新世纪,斯太尔这一走入成熟期的重卡品牌,依然风光无限。
当初所引进的斯太尔技术,在国外处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斯太尔技术的全套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重卡注入了一针催化剂。斯太尔技术的全套引进历经吸收、融合、国产化。斯太尔从蹒跚学步的婴儿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时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作为中国重卡第二代主力车型,斯太尔车以其承载力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路面及低廉的价格赢得了用户的喜爱。
20年的发展斯太尔脱胎换骨。现在,斯太尔正处在鼎盛时期,而斯太尔最具代表性的生产企业就是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原下属的济南重汽、陕西重汽、重庆红岩。
斯太尔目前在中国年产约六万辆,而其引进地--奥地利年产才不过六七千辆的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包括斯太尔技术的原产地奥地利及业界人士都惊叹不已的。
斯太尔这一纯正欧洲血统的重型车,采用知名零部件及总成,经过严格的匹配,形成从9~28吨的多车型产品系列,加上相对较低的费用,在世界重型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1983年引进斯太尔系列产品后,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建设方针,使斯太尔技术辐射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载重车生产厂和相关科研单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济汽、陕汽、重庆红岩)将斯太尔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重型车产品平台。他们将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方向机、桥及驾驶室,通过不同的组合,合理的匹配,形成不同的吨位、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形式、种类繁多的变型车,显示出斯太尔广泛的适应性。20年来,斯太尔几乎成为中国重型汽车的代名词。
当然提到斯太尔技术,我们不能不提到的是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作为母体,其包括有山东重汽、陕西重汽、重庆红岩,当时三家共有斯太尔技术。由于是一家公司,当时三兄弟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山东重汽生产发动机(今天的潍柴)、陕西重汽生产驱动桥,陕西法士特生产变速箱等,三兄弟分工协作,按需分配。
1989年6月,浓缩了中国重汽"三兄弟"心血的第一辆国产斯达-斯太尔重型汽车在济汽总厂下线。
在第一辆国产斯太尔车下线后的10年间里,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却陷入了巨额亏损。济汽、陕汽、川汽一度陷入危机之中,中国重卡之路到底怎么走?
2000年7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74次总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对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进行战略性重组,将重汽集团分为三部分,分别下放地方管理。目的是集中优良资产、集中品牌、集中优势产品、集中核心技术,剥离不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成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各省出台特殊政策予以扶持。这一正确的决策使济南重汽、陕西重汽、重庆红岩获得了再生。他们依靠科学的决策、管理,国内独有领先的技术,领先的发展及服务理念的优势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稳固地建立起了中国重型车发展平台。
三兄弟的分家,引入竞争机制,三鸟齐飞占高枝,使三兄弟将斯太尔平台打造的愈发稳固。如今中国(济南)重汽、陕西重汽、重庆红岩各自完善了自己的配套体系,同时独立地完善了自己的零部件厂。斯太尔核心技术的拥有使三兄弟拥有了角逐市场的资本。目前,真正意义上的15吨以上重卡,中国重汽、陕西重汽、重庆红岩占有国内85%以上的市场。
适应中国国情,是斯太尔的立足之本;承载力强是斯太尔的最大优势。这两点在赚足了用户的眼球的同时也为企业和用户赚得金钵满盆。
中国重汽、陕西重汽、重庆红岩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斯太尔平台。而依靠此平台,各厂家纷纷移情重卡火爆的市场。经受20年的市场考验与磨砺,斯太尔已经从一个欧洲血统的洋品牌,在中国的土地上融入了中国的血液,演化成为一个中国风格、被中国用户广为接受的知名品牌。在中国人的手中,斯太尔平台被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新技术,成为与当初引进时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崭新平台。
重卡市场的火爆,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近年来,除生产斯太尔产品的原重汽集团三家企业之外,北汽福田欧曼、广西柳汽、湖北三环十通、内蒙古北方奔驰、河北宇康、河南福赛特、上海汇众等等,纷纷加入重型车市场角逐的行列。作为成熟的斯太尔平台,各生产厂家纷纷引进斯太尔标准配置总成,打造自己的品牌。
因此,斯太尔在中国的20年,不仅斯太尔车型、斯太尔品牌是公认的赢家,而且在斯太尔技术平台上,或被很多重型车厂家称为"成熟的"重型车平台上撷取这样那样部件及总成的"大块头"兄弟们,也或多或少地从这个平台上各取所需,发展了自己的品牌。
第三代重卡
对于陕西重汽来说,经过第一代老黄河,包括陕汽的161、360车型之后,在第二代斯太尔重型车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合国情的、带有国际先进技术的第三代产品。

市场风云变幻,昔日的斯太尔公司已融入MAN公司的血液。
从引进斯太尔技术到斯太尔平台,斯太尔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自1990年斯太尔公司加盟MAN公司后,陕西重汽一直与MAN公司保持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1995年成功引进MAN高档大客车底盘先进技术,这种合作为陕西重汽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使陕西重汽以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支撑,全面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保持国内领先的水平,以不断创新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型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指出:"斯太尔项目签约到现在整整20年了,其产品在中国大地功不可没。一般来讲,一个产品的成熟期为10年,现成熟之后又过了10年,产品的更新换代是非常迫切的。"
纵观国内来看,中国的卡车业虽然经过多年自主发展,已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且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卡车生产国,但产品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产品结构和品质与世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产量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发展高端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档次和品质已迫在眉睫。
德龙F2000新品是陕重汽2003年推出的一款豪华重型汽车,是陕重汽与德国MAN公司研制开发的,代表着目前国内重卡的最高境界。该车加装的人体工程座椅和280~420马力宽系列发动机,迎合了舒适及高效、快速的要求。德龙F2000这款曾获国际最佳卡车奖、欧洲卡车低温环境耐寒测试冠军奖、欧洲350级牵引车五项全能大赛冠军奖、欧洲410~430马力卡车运输大赛冠军奖,在欧洲销量排行第二位。被业界称为中国第三代重型车的德龙F2000必将在国内重卡行业掀起一场"德龙"旋风。
2004年5月18日,中国500强企业之一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德国MAN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面合作及重卡技术转让签字仪式。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浦与德国MAN公司国际合作部经理莫瑟在合同上签字。根据协议陕西重汽引进全球畅销的MANF2000重型车驾驶室技术、底盘技术、重卡驱动桥技术和模具生产制造技术。
陕西重汽以F2000技术的全面引进为契机,迅速形成陕汽三个层次,覆盖中卡、重卡、专用车、军用越野汽车的全系列产品,打响中国重型商用汽车金牌--陕汽品牌。
陕西重汽的德龙计划非常明确,第一步从驾驶室人手,以MANF2000驾驶室为蓝本,在舒适性、外观、操作性等方面有质的提升,装配MAN7.5吨前轴提高了前轴的承载。第二步MAN底盘入手,与MAN公司签订了全套技术引进协议,与潍柴合作开发新一代德龙专用发动机,与陕西法士特联合开发新一代德龙专用变速箱,斥巨资引进先进车桥加工设备,生产更高品质的后桥,这一切确保了德龙品质由内到外的提升。第三步,引进MAN公司目前畅销全球的TG--A系列车型,使德龙真正成为引领中国重卡潮流的先锋。
从我国第一代重卡黄河算起,经过第二代斯太尔平台的辉煌, 到德龙系列重卡率先扯起第三代重卡的大旗。三代重卡演绎了三段历史。让我们热切地期待第四代、第五代重卡早日闪亮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