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起到调整
汽车零部件工业逐步成长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也逐步成长起来,大致经过了兴起、波动、过渡、调整四个发展阶段。
兴起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零部件定点供应。但当时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生产水平很低,生产规模很小,无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从而导致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差、价格高,并且只能与规定厂家配套,不能任意销售到别的整车企业,基本上为国产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轻型汽车配套。
1978年到9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波动阶段。这一时期零部件围绕整车发展,零部件竞争局面逐渐形成,建立起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工业。80年代中后期,国家决定把汽车工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大批中小零部件企业涌现出来。但这些企业规模也很小,80%以上的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重复建设严重;数量庞大,全国定点零部件生产厂家2000家,实际达5000家;技术力量薄弱。
到了过渡阶段,出现了零部件相对整车平行发展,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经过90年代中期到2001年底的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无论从生产能力、产品品种上,还是从管理与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加入WTO后,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进入调整阶段。跨国企业纷纷涌入,零部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在2003年,外资合资零部件企业增长的数量,几乎是2002年的一倍。据统计,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接近500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多数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
跨国零部件巨头的加速入华,战略的改变,再加上其自身的资金、技术优势,使得这些企业在我国市场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也使得国内零部件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零部件企业只有选择与跨国企业合作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这个阶段,跨国企业战略性投资进入我国不仅仅是简单的利用我国的低成本优势,而且牵涉到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问题,形成了内需和外需共同影响产业发展的局面。它要求我国零部件工业必须实现由依靠国内资源的内循环型产业向国际性产业的转变,产业发展政策也必须由单纯的供给侧向供给、需求双向政策转变。
我国零部件工业近几年的高速增长,使其在汽车工业产值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在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从1998年的24.23%上升到2002年26.20%,2003年预计要占到27.5%以上。截至2003年底,零部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了1256万人。
零部件工业将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
随着日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发生了新的变化,与之相应,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零部件工业将保持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态势。
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进程表明,零部件工业与汽车工业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中国的经验也表明,建设了整车厂,若零部件生产上不去,不能及时保证零部件供应,整车厂就难以发挥作用。如果靠长期大量进口零部件,不仅要花费大量外汇,也难以使汽车工业处于强有力的地位。
在整车厂家开发新产品时,零部件厂家通过参与同步开发,不仅可以减少整车厂家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可以缩短开发周期,同时可以与整车厂家形成紧密依存、协同作战的伙伴关系和群体优势。
二、以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趋势加强。
近年来,由于各大汽车公司改革了供应体制,致使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之风盛行。在我国,要想治理好零部件行业的散、乱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必须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有选择地扶持具有相当规模且在产品和技术上拥有一定实力的骨干零部件企业,通过资产划拨、兼并、参股及控股等方式,联合其他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形成零部件大企业集团,提高零部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整体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零部件企业不断扩大实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系统开发,系统供应,同时缩短开发周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
三、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之间将会相互独立与剥离,但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协作更加紧密。
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整车企业不断降低零部件自制率和减少协作厂数,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的策略,从原先向多个零部件厂商采购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从单个零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从国内采购转为全球采购。这一变革有力推动了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之间的相互独立与剥离。在这种情况下,零部件企业为了获得谈判的优势,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也更加紧密,从而使得全球零部件供应体系逐渐向宝塔型结构演变。
四、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经营全球化趋势增强,零部件出口面临的反倾销投诉也将增多。
目前,安全技术、动力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在汽车上广泛应用。另外再加上引进车型不断增加,引进车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必将促进我国零部件水平的提高。
从经营范围看,为了更大地降低成本,占领市场,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许多跨国企业都纷纷向国际化发展。在我国零部件产品出口不断增加时,面临的国外技术壁垒和国外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反倾销投诉也将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