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HINATRUCK.ORG V2.0 上次更新时间:   
设为首页
我要收藏
English
 
 
kkk
 
 
轻卡:千人一面到几时
刘晶菁

  说起自主,人们都会想载货车,这是我国汽车行业中,最具有自主实力的一支力量。从建国初期的一汽,到后来的东风,再到现在的“百家争鸣”,载货车从来都是积极地扮演着中国本土汽车的领头羊的角色。

  而载货车企业中的江淮轻卡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了69.33%,是轻卡行业平均增长率24.75%的2.8倍。轻卡行业排名由去年的第3位升至今年的第2位。增速大大超出了平均水平,这是为什么?这与江淮的注重轻卡轿车化、人性化的设计策略不无关系。

  外形和内饰的变化在竞争中已经开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铃”字辈神形相似

  轻卡,既是载货车的中坚力量,又是载货车中发展最迅速的一员,并且参与轻卡竞争的企业也是最多的,然而多年来其现实状况却呈现出了一种“千人一面”的反常局面。放眼望去,国内许多的轻卡都冠以某某“铃”,而从外形看虽不能说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也都是互有神形相似之处。缺乏特点,已经成了中国轻卡外形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中部分原因,是很多企业的主要技术,来自于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从五十铃引进的N系列轻卡技术。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各厂家早已将其消化吸收,并且对自身的车型在技术上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但奇怪的是,这些厂家不约而同地在车辆外形设计上,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动。

  既然造型设计在对产品市场的影响上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却少有变化呢?

  观念落后保守 难言造型突破

  “卡车首先是生产工具,只要能满足使用的需要就可以了。”来自企业的这种态度,并不是个别现象。也许正是这样认识,加上价格战连年不断,让轻卡企业的市场战略制订者找不着北,不想也无暇顾及卡车的外形了,造型设计被挤到了不起眼的角落。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制约轻卡外形突破的重要因素。“外观造型的变化,与其他设计不同,很难说是否成功。现在用户认可这个外形,厂家就不敢轻易改变,主要在性能的提升上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是主要任务。”一位企业人士说。

  轻卡在国际上一直都是亚洲品牌独步天下,而日本的五十铃又最早进入了中国市场,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品牌效应,外形特点自然深入人心。

  “在国内轻卡,应用最多的就是日系的造型,日系的造型平滑、圆润,这种设计风格和审美情趣与中国文化是相通的。”江淮汽车产品研究所的任国清所长这样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造型的特点,也是相当成熟的设计。例如:现在的轻卡,都没有采用长头驾驶室的设计。而当初我国有很多长头卡车,但随着卡车的发展,大趋势是为了实现车辆更大的价值,载货越多越好,而平头驾驶室货箱长的特点,就有着明显的优势。”

  就算江淮这样的企业也不敢轻易和用户的审美惯性较劲。

  勇于尝试 创新才能生存

  虽然,现在能在造型上给人焕然一新之感的新面孔还很少见,但已经有像江淮这样的企业开始在造型设计的细节上做文章。避开全面改变外形的风险,力争在内饰和外形上做到与众不同,突出轻卡的轿车化、人性化设计,以舒适性作为造型设计的突破口。

  害怕用户不能接受的这种想法,表面上看来不无道理。为了求稳,盯住一个受到认可的造型不放,确实是可以保证一批固定的用户。但这种略为消极的做法,虽然达到了表面上求稳的目的,但却损害了中国设计力量的长远发展。

  如果车型没有了创新,产品就会丧失活力,更不用说应对竞争对手的变招。诚然,新的造型也许会面对市场能否接受的风险,但这并不是拒绝新面孔的理由。略有设计常识的人都知道,每一个新造型的诞生都是建立在广泛的意见基础上,不仅融合了设计师的灵感,更是包含了无数客户的反馈和时尚潮流的大趋势。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新产品能够受到市场的认可。这都说明了厂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的多虑。

  毕竟卡车作为生产资料,承载力强、跑得快、装卸方便等方面作为其根本功能的事实不能改变,而且用户也永远不会像轿车购买者那样“以貌取车”,但在产品同质化日趋显著的今天,一个企业在内饰和外形上的一些小变化就可以成就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奇迹,也许一个出色的外形设计,就足以把那些固步自封,不重视创新的“保守派”压得喘不上起来。






©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卡车网信息产业部
未经中国卡车网网络部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电子邮件:editor@chinatruck.org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