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HINATRUCK.ORG V2.0 上次更新时间:   
设为首页
我要收藏
English
 
 
kkk
 
 
十项创新成就三代重卡 陕汽走出新路子
中国卡车网在线新闻组:刘军利

  陕汽重组以来,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创出产品自主开发更新换代的新模式。这一发展之路被业界称为"陕汽现象"。

  借用民营资本、走技术引进,创自主品牌之路。在与国外重卡合作的过程中,陕西重汽更愿意保留一份站在巨人肩上成就一番自己事业的倔强。

  陕汽是1968年在陕西一个山沟里开始建厂的老三线企业,也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刚建厂时只能单一生产国家最紧缺的5吨越野汽车,年产量最高时300辆,最少的时候只有100多辆。1984年国家为解决缺重少轻的问题,引进奥地利的斯太尔技术,同时组建重汽集团公司,陕汽、川汽、济汽同属于重汽集团公司。

  斯太尔是我国重型车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平台,它改变了我国重型汽车的现状。陕汽在生产这一产品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技术改造。但由于诸多原因,企业搞技改的周期很长,困难也很大。在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连同地方对斯太尔项目的总投资为1.7亿元贷款。当时贷款的利率很高,陕汽在斯太尔项目的技术改造中积累了大量的债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好在近几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增长-重型车市场越来越广阔,给重型车带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市场提供的机遇,赶不上市场形势迅速变化带来的挑战。陕汽如果不能在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下把握好企业发展的航向,就有可能在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失去立足的地位,企业的生存将面临严峻考验。

  陕汽能不能够生存下去?结果是陕汽在新形势下紧紧抓住了与民营上市企业湘火炬合作的机遇,使企业面临的生存空间峰回路转。陕汽与湘火炬合资成立了陕西重型汽车公司,为国企带来了新的机制,并因此而获得了一个较好的融资平台。在目前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1.7亿元贷款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仅2003年陕西重汽公司已获得技改投资2亿元以上。同时,陕汽还策划出下一步投资16亿元,购买3500亩土地,作为进一步发展新基地的计划。这个新的融资平台,给陕汽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打造新的产品平台。新基地建成后,将出现一个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的汽车制造甚地,有了这里必将获得一席之地。

  斯太尔重型车技术引进我国已经有20年的时间,能不能使这一老产品"老树发新芽"?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陕汽来说,经过第一代老黄河,包括陕汽的161、360车型之后,在第二代斯太尔重型车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国情的、带有国际先进技术的第三代产品,也是他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有了与湘火炬的合作,使陕汽产品更新换代的想得以实现。陕汽开发德龙这个系列产品,完全没有走过去开发产品的老路,而是在缺少开发基础条件的情况下,用一种新的思维、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开发的。即吸收欧洲当前正在使用的技术,利用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采购的便利条件,在世界范围挑选新产品需要的总成和零部件开发符合我国特点和实际情况并超越斯太尔技术的新一代产品。第三代重卡产品的制造基地,而且企业还拥有自主品牌。这是国有企业一次很重要并且很成功的开发尝试。

  陕汽重组以来,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以最佳技性能和款式引领潮流的德龙系列车,坚持全面创新是一个重要因素。陕汽全面创新的十方面:

  一是战略创新。与湘火炬的合作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行动,将产权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二是制度创新。产权结构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制度结构都是制度创新的范畴。陕汽与湘火炬的合资,通过重组来进行改制让占51%股权的民营资本控股国有企业,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解决了过去国有企业长期面临的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有企业发展不起来,最核心的是产权问题,陕汽通过制度创新走上了今后发展的坦途。

  三是品牌创新。陕汽新开发的德龙系列及奥龙系列产品是品牌创新。

  四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特点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陕汽通过资产置换,引进湘火炬的雄厚资金,全面加快了技改,特别是重型车生产基地的建设。

  五是产品创新。陕汽原来拥有军用越野车、斯太尔重型卡车系列产品,而且还有大客车底盘、大客等六个产品系列。资产重组后的起汽加快了产品开发步伐,分别在开太尔技术平台和MAN技术平台基础上,开发出奥龙S2000和德龙F2000等系列重型车。不但重型军车独占鳌头,而且民用重型载货车也技术领先。

  德龙F2000新品是陕重汽2003年推出的一款豪华重型汽车,代表着目前国内重卡的最高境界。该车加装的人体工程座椅和280~420马力宽系列发动机,迎合了舒适及高效、快速的要求。德龙F2000这款曾获国际最佳卡车奖、欧洲卡车低温环境耐寒测试冠军奖、欧洲350级牵引车五项全能大赛冠军奖、欧洲410~430马力卡车运输大赛冠军奖,在欧洲销量排行第二位。被业界称为中国第三代重型车的德龙F2000必将在国内重卡行业掀起一场"德龙"旋风。

  2004年5月18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500强企业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德国MAN公司,举行全面合作及重卡技术转让签字仪式。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浦与德国MAN公司国际合作部经理莫瑟在合同上签字。根据协议陕西重汽引进全球畅销的MANF2000重型车驾驶室技术、底盘技术、重卡驱动桥技术和模具生产制造技术。

  当张玉浦合上签字文本时,这也预示着合上了一个时代--中国重卡的斯太尔时代。

  六是融资创新。与湘火炬强强联合,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资,拓宽了融资的渠道。

  七是文化创新。把国有企业与湘火炬的文化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与战略思想上加强交流和沟通,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融合,促进了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观念的更新。

  八是管理创新。引入ERP管理。

  九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湘火炬资产重组,通过多元产权结构形成利益关系制衡,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关系制衡,并由此而带来劳动关系的根本变革,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是营销工程创新。

  如果没有这十个方面的创新,陕汽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效。陕汽的发展有力地说明,"三大"以外的重型汽车企业,自有其存在和发展的道理。像陕汽这样与强势企业资产重组,与跨国公司合作,吸纳民营资本和国际先进技术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子,是国企、也是重型汽车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陕汽经过数年的努力,销售收入由原来的每年5亿多元,上升到2002年27亿元。2003年实现40亿元的销售收入,从1999年到2002年三年翻了两番。在这个基础上,2003年继续保持了70%的增长速度。陕汽注重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拓宽了道路。2004年陕西重汽产值将突破50亿大关。

  陕西省今年将在关中地区重点抓好6大高科技工程和5大装备制造业支柱产品项目建设,其中,陕西重型汽车集团年产3万辆重型汽车和秦川比亚迪1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被列为5大装备制造业支柱产品项目之中。

  目前,陕西重汽总投资16.8亿元的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重卡新基地已进入地面厂房搭建阶段。占地3400亩的陕重汽重卡新基地,在05年5月以前将完成冲压、冲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总成同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整体设计6万辆生产能力,同时留有新的发展空间的陕西重汽重卡新基地,无疑成为国内重卡企业中的一面旗帜。

  陕汽军车在部队5吨以上的越野车中占大约95%的市场,每年保持增长。民品方面也是这样,陕汽是全国15吨以上重型车中生产量最大的企业,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30%。
正是坚持了重型车中特有的长项和特点,才使陕汽在众强手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中,一直保持高于行业增长速度。






©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卡车网信息产业部
未经中国卡车网网络部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电子邮件:editor@chinatruck.org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