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轿车领域的落后现实,使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独立自主的机会。如今,当商用车市场尤其是重卡市场又开始面对跨国商用车巨头觊觎的目光时,国内卡车企业应该如何作为,才能保住这个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建立起来的本土卡车阵地?
2004年对于中国重卡市场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且复苏迹象依旧渺茫之际,商用车市场特别是重卡市场却显得异常忙碌,国外卡车巨头们纷纷加快入主中国的脚步,一连串的行为让许多还蹲在车市“低谷”里长吁短叹的人们突然间意识到,中国汽车行业的另一个主战场已经开始硝烟弥漫了。沃尔沃、雷诺、曼、戴-克、现代等等跨国巨头都在这一年扩大了胃口,垂涎欲滴的紧紧盯上了庞大中国重卡市场这块“味美香甜甜”的“蛋糕”。
虽然目前中国卡车市场份额基本上还是为解放、东风、中国重汽、陕西重汽、北汽福田等本土企业把持,但市场所呈现的产品高吨位、大马力、高技术性能的趋势令国外卡车企业面对竞争时充满了十足的自信。高端重卡成为跨国巨头们进军中国并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的有力武器,而这恰恰是国内商用车企业的薄弱环节。利用自身技术规模优势,与现有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本土商用车企业合资合作,成为诸多外来企业的必然考虑。
于是一系列合资合作的举动上演了,或低调、或张扬,但都掩饰不住跨国巨头们欲在中国有所作为的汹汹来势。不可否认,合作为国内重卡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抑或发展壮大的宝贵资金,但这背后隐藏着的却是给中国重卡市场带来的更大挑战。面对跨国卡车巨头的进入,国内重卡企业如何保住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建立起来的卡车阵地?
在学习中壮大自己
不管是重汽与沃尔沃、东风柳汽与雷诺的握手,还是陕汽与曼、福田与奔驰的联姻,透过这些表面风风火火的现象,我们看到的还是国内重卡技术相对落后的现实。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技术壁垒越来越成为国内企业发展难以突破的障碍。国内运输物流业的发展,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使市场对于高吨位、大马力、高技术性能的高端产品需求逐步增加,老重卡企业需要产品更新换代的技术,跨国公司需要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出于对双方的需要,合作似乎是以“双赢”作为结果的。其实合作说白了就是一种相互利用,但关键点不在于谁利用了谁,而在于在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中国内卡车企业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机会,实现自己发展壮大的目的。中国重汽一位老总曾经这样表示:竞争和合作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竞争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提高水平,合作能够促进共同的发展。
其实,学习和吸取先进经验,是国内重卡企业一直以来的好传统。以拥有近40年历史的国产品牌重庆红岩为例,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建厂之初,重庆红岩就十分重视引进和吸收国外重型卡车行业领先技术和设计制造理念,他们与国外著名军用重型汽车制造商法国贝利埃公司合作,引进其军用重型汽车的设计、制造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生产出我国第一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岩军用重型汽车。
而在此次一连串的合资合作事件中,中国本土企业更是将这一传统继承和发扬下来,在合作中“贪婪”吸取技术营养,不断拓宽着自我发展的道路。中国重汽的领导曾向媒体明确表示,重汽跟沃尔沃在整车和发动机上的合作是为了持续更新技术的品质,实现中华民族汽车工业振兴的梦想。选择与世界巨头沃尔沃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学到更好的管理理念,在沃尔沃技术的支持上,打通零部件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条腿走路,实现重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童东城也表示,在今后4年里,东风商用车公司将通过合资合作,借助国际先进技术,实现由中低端车型向中高端车型的转变,壮大东风商用车品牌旗下队伍,使东风品牌的美誉覆盖整个商用车领域。
事实上,善于学习的中国重卡企业的确在合作中受益匪浅。陕汽与德国曼公司的技术合作协议,使陕汽从曼手中接过了全球畅销的M
ANF2000重型车驾驶室技术、底盘技术、重卡驱动桥技术和模具生产制造技术,并通过市场验证了德龙F2000的强劲势头。北汽福田更是创造了与奔驰合作的新模式———双品牌战略。即在商用车板块中,有欧曼、风景、奥铃和时代等自主品牌,有装有奔驰动力的欧曼品牌,也有世界知名的奔驰品牌,双管齐下的北汽福田正在进行合资企业内自我发展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
跨国公司马不停蹄地寻求国内的合作伙伴,国内企业则一边吸取着技术营养,一边喜滋滋地收获着利润,国内重卡市场仿佛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仔细分析这种繁荣背后所存在的隐忧,怕是国内重卡制造商们就轻松不起来了。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合作说白了是一种利用。国内企业在分享了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同时就要有所付出,而跨国巨头真正想要的远远不是在香喷喷的中国重卡市场“蛋糕”上咬一口那么简单。以沃尔沃与中国重汽的合作为例分析,表面看来,一个投资规模仅有16亿元的合资公司,在与国内重卡行业的佼佼者如“解放”、“东风”年销售额动辄上百亿元相比的确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沃尔沃带来的欧洲领先的大吨位、大马力的重卡技术却是国内重卡领头羊相对薄弱的环节。而全球卡车业的发展趋势表明,载重20吨以上的卡车细分市场是卡车巨头们真正竞争的主战场,中国也不例外。
有统计表明,在我国,到2002年底,重卡的年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卡。从产量上看,2003年“解放卡车生产了20万辆,“东风也有近16万辆,而沃尔沃则不过14万辆多一些。但业内人士清楚,“东风”和“解放”的产品绝大多数是载重15吨以下的中卡和中低端重卡,而沃尔沃的产品则主要是载重20吨以上的、高附加值的高端重卡,后者的单车利润是前者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与之相比国内企业的竞争实力不由让人忧心忡忡。
如果说这一点还不足以引起国内重卡企业的戒心的话,那另外一条消息则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沃尔沃要在中国建立其独立的品牌销售网络。
众所周知,在我国,服务贸易体系是中国汽车业的“软肋”。一位汽车业资深专家不无忧虑地认为,沃尔沃将来如果仅仅是带来了欧洲领先的技术倒还好一些,本土卡车企业像东风、解放等毕竟还占有销售网络上的很大优势,双方会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一种三足鼎立之势。但如果让沃尔沃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那么由东风、解放等品牌筑造起来的中国本土重卡的城池恐怕就难以像现在这么坚固了。
其实除了沃尔沃,雷诺在进军中国的战略中也表明得很清楚,其上海总公司总经理贺斌就曾明确表示,雷诺在中国采取双重战略,一是与中国企业合作生产整车,二是在中国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其实合作也好,合资也罢,跨国卡车巨头们带着技术和资金飘洋过海来到中国这片土地,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重卡市场“称王称霸”。一旦跨国巨头不再需要利用中国本土卡车企业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跳板而直接撤资时,那个时候技术不如人、服务不如人、品牌形象不如人的国内重卡企业所遭受的打击将不堪设想。浮华的繁荣背后,技术自主与品牌自主的声音逐渐高涨,一场重卡行业的“自主品牌保卫战即将打响,处于与之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中的中国本土重卡制造商们,要想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胜利,必须坚定地以自主技术研发和自主品牌来武装自己。
行动的时候到了。
将品牌自主坚持到底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中国的市场开放和引进外资,不能演化为这样的场景:开放形成一个舞台,但是自己的演员都被赶下台,让外国人演戏,舞台是我们的,但自己人都是跑龙套,主角都是别人,成为“一出没有中国演员的中国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内轿车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与跨国巨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形成了今天“为外国人搭台唱戏”以合资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而作为中国卡车行业,则相对“独立自主”得多,以解放、东风为主体的中国卡车企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自强不息,走出并正在坚定走着一条自主化发展的道路。东风商用车总经理童东城认为,我们的卡车业,有50多年的发展史,有自主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使卡车合资风起,也不应该重蹈轿车覆辙,应该在融合中坚持自我,保存自我,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同样,一直坚持品牌自主的一汽解放曾因不愿放弃自己几十年的“解放”品牌而导致与奔驰商用车的合作破裂。对此,一汽解放贸易公司总经理赵忠信认为,一汽解放的合资合作必须在保留自主品牌的前提下合资合作,这是一种起码的责任感。一汽除了坚定地捍卫自主品牌的尊严与地位,也在积极地为民族品牌的壮大发展倾注着心血。在刚刚过去不久的8月15日,一汽集团旗下的解放奥威重卡,在天津港举行了隆重的投放仪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解放奥威其诞生的意义非比寻常,它不仅为一汽解放正式进军重卡领域吹响了号角,也宣告“一个弘扬重卡精神的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上,不光东风和解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卡车制造商们意识到品牌自主在这个危机四伏的竞争时代的重要性。例如福田欧曼就是福田汽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这个刚刚诞生两年的汽车品牌,在起步时就喊出了“与世界同步的口号。福田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周亮表示自主品牌始终都将是北汽福田的重点,引进国际技术的目的也是帮助自主品牌的开发。
但事实上,在技术合作中创自主品牌之路也并非意识到重要性就能做到那么简单。“走技术引进,创自主品牌之路,这说起来容易,但其实行路很难”,陕西重汽副董事长张玉浦在与德国曼公司经过艰难谈判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之后说:“外国人不会那样心甘情愿把技术给你的,因为他们想控制你。”
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发展自主品牌,困难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但值得庆幸的是“自主品牌是名牌,更是‘命牌’”这一已被国内轿车行业的无奈现实证实了的定律,已经被许多国内重卡企业铭记在心。面对合资合作的诱惑,国内重卡企业似乎已经坚定了信念:一定要中国重卡品牌“自主”的旗帜高高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