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以及各主要轻卡厂家产销统计情况分析,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JAC轻卡,2004年不但继续保持行业“三甲”地位,而且有望成为行业亚军。
据记者近日在江淮汽车股份公司了解到,今年1~10月,江淮JAC轻卡产销量为6.736万辆,同比增长49.4%;到目前为止,JAC轻卡今年已实现出口两千多辆,为此,江淮汽车近期确立“走遍中国,走遍世界”的目标。
JAC轻卡的排位上升改变了各方的力量对比
众所周知,轻卡行业是中国汽车工业“散、乱、差”特点的典型代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企业陆续引进五十铃轻卡技术,全国轻卡厂家遍地开花。到了90年代中期,轻卡企业多过五六十家。90年代末,有规模的轻卡企业缩减为30家左右,到近几年已出现了产业集中的趋势,七八家主流轻卡厂家的产销量占了行业总量的80%以上。
前几年,轻卡市场的产品分成三大流派:一是以庆铃、江铃为代表的高端引进派,价位在10万元以上;二是以跃进、江淮为代表的大吨位中端国企派,价位在5万~7万元;三是以福田为代表的、价位在4万元以下的小吨位的普档派。从2001年江铃宣布打出品牌JMC、实现大幅降价后,轻卡的阵营迅速发生分化:除了庆铃坚持高端、福田继续保持量产冠军外,中档轻卡阵营演变成跃进、江铃、江淮的竞争。在2002年,“东风汽车”挟10万辆生产线建成之势,迅速杀进轻卡市场,并在2003年排位行业第二,成为中端轻卡的“风云人物”。
但纵观近五年轻卡市场,JAC轻卡是惟一一匹保持不败战绩的“黑马”:1999年,JAC轻卡产销量尚排在前五名之外,进入21世纪后,JAC轻卡几乎每年在行业中的排名都上一个台阶,这在风云多变的轻卡行业中确不多见。2004年伊始,以福田汽车、东风汽车、江淮汽车、江铃汽车为代表的轻卡主流厂家,纷纷推出换代高端产品,产业重组之势已呼之欲出。
JAC轻卡不败战绩的奥秘
江淮汽车虽是做卡车出身,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仿制别家产品为主。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江淮研究客车底盘成功,掌握了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随着客车底盘技术优势日趋成熟,江淮在1996年研发了新型轻卡产品,并在1997年实现产品切换。从此JAC江淮轻卡代表着一种性价比高的产品流派开始被用户接受。
多年来在轻卡市场上,JAC轻卡的价位普遍偏高,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产品维修成本低、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二手车市场卖价高,可以创造更大的利润,所以JAC偏高的价位逐渐被市场认可。由于JAC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零部件配套厂,并将掌握的客车底盘技术移植到轻卡生产上,保证了JAC轻卡品质优良的特性。用户通过长时间比较使用,同样的车型JAC轻卡更为省油。
在几大流派的轻卡品牌中,江淮既不具备合资企业、大集团的技术资金优势,又不具备后发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但产品一直走俏市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拓宽产品线,不断地对产品做适应性改进。
JAC轻卡开始时的定位在2~3吨,近几年不断向上下两方延伸。2002年,江淮推出5万元以内的中体车“骏马”,2002年当年就卖出1万辆。2001年,江淮通过资源整合,又推出经济性轻卡,价位在3万元左右,后定名为“康铃”。这两款车迅速扩大了JAC轻卡的目标市场,并使产品的价位延长:从3万元、4万元到6万元不等。2003年9月,JAC轻卡在单排货厢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推出“威铃”,采用宽体驾驶室,今年的新增量在1万辆以上,在中部地区销售看好。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江淮股份公司不断对产品加以改进,如在轻卡行业中率先采用水晶灯、仿桃木仪表台、轿车式操作杆等轿车设计。为了方便用户维修机器,JAC轻卡采用了可翻式驾驶室,虽然车价增加了1万多元,但用户认为物有所值。
在JAC轻卡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一支稳定的经销商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淮开发新轻卡后,一批新进入的经销商开始了与JAC共成长的历程,伴随着JAC轻卡市场规模的扩大,许多经销商的实力迅速增强。自去年JAC轻卡进入前三甲之后,公司确定了4S店的体制,将学习性组织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地输入到营销系统内外,推进营销服务一体化的进程。截至今年10月份,全国已有6家JAC轻卡专营店建成开业,标志着JAC轻卡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优质经销商的培育和为客户创造终身价值等方面逐步走向完善和深入。
JAC轻卡在重组中提升品牌
记者在采访江淮汽车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余才荣先生时,他并未对JAC轻卡几年来的快速增长表现出过多欣喜,而是向记者着重强调,JAC轻卡今后的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市场规模,就形成不了品牌;但在达到一定市场规模时,不注重品牌培育和提升,则会影响到整车再购率、购车指牌率等。为此,JAC轻卡在明后年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强化学习性组织建设,以“创造更好的产品,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的企业愿景,联合上下游经营联盟,共同丰富和提升JAC轻卡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