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缓慢增长态势,因而重型汽车的销售量也呈现低迷状态。从产品结构市场看,重吨位、大功率和高技术是载货汽车的发展方向。未来5年,全球汽车总体需求量不会有大的增长,但是重型汽车的需求量却可能增加。美国重型汽车销售市场仍将影响全球汽车销售市场的格局。预计到2005年,在全球载货汽车市场中,16吨以上重型汽车占有率将上升到72%。未来全球重型汽车需求量较大地区将集中在东亚和北美地区,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潜在需求量都将分别超过10万辆,成为世界重型汽车制造商竞争的主要市场。]
1、全球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从1998年开始,全球经济总体趋于缓慢增长,这种状态制约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还将呈现缓慢增长态势。缓慢增长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
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主要体现在1998年和1999年。这两年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亚洲各国的国内需求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各国失业率和企业破产率居高不下,国家经济发展呈负增长态势。但是,中国在这一时期却能够在出口贸易和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乏力的情况下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关键在于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从而也使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没有明显的下滑。
相比之下,日本经济却进入了严重衰退时期,其结果比预想的还要严重,经济增长速度仅为31%。其间,日本尽管有庞大的公众消费支撑,但也难以抵御需求下滑局面,经济发展持续缓慢,国内需求呈持续衰退势头。在出口贸易方面,由于需求增长降低到2%以下,导致了产品销售价格和竞争能力的下降。
美国在这一时期保持了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传统出口贸易量则明显减少。此间,美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6%上下。
西欧各国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市场冲击要小于其它地区,但是出口贸易量的减少,也限制了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1998年整个西欧国家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5%。
在东欧,受原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各国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遇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一地区进出口贸易受到冲击是必然的,对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拉丁美洲尽管外界干扰不严重,但由于受到古板的金融管理体系的困扰以及该地区对外贸易政策的相对封闭性的局限,这一地区多数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很难有所作为。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1998年和1999年,世界6个地区(北美、欧洲、亚太、拉美、中东及北非、南部非洲)GDP的增长幅度,增幅最大的属亚太地区,GDP的平均增长率从1998年的-1.0%上升到1999年的1.6%,升幅达2.6个百分点;GDP降幅最大的地区是北美地区,从1998年的34%降至1999年的1.7%,降幅比例达1.7个百分点。而在这两年中,全球平均GDP增长幅度为1.7%。
1999年全球国民经济增长率为3.1%;2000年全球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3.2%。据业内人士分析,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经济危机以前的水平,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
2、重型汽车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从重型汽车的产量分布看,世界重型汽车主要生产地区和国家分别是,西欧载货汽车(总质量15吨以上)的年产量在25万辆左右;美国约为20万辆(总质量5吨以上);日本年产量(含中型车)为8万辆~10万辆1998年仅生产5万辆;中国年产量约为24万辆(含中型车)。
从重型汽车的销售量分布看,在整个世界汽车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中,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这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刺激了运输业和汽车制造业结构的加快调整,从而带动了对汽车需求的启动。北美地区现在是世界上较大的重型汽车销售市场之一。这主要是由于美国载货汽车需求量较大的原因,其重型汽车年销售量达35万辆以上。美国重型汽车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市场需求量,与其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以及公路货运量大不无关系。但是近年来,由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限制,导致整个北美地区重型汽车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以致对全球重型汽车的产量和销售量都产生了影响。
从重型汽车市场的区域分布看,市场销售量相对稳定的是北美和西欧地区。尽管东亚地区的重型汽车市场潜力较大,但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市场在近年内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重型汽车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反之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3、世界重型汽车公司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专门从事重型汽车制造的厂商有数十家,而真正有实力的制造商不超过20家。其中包括欧洲的奔驰、依维柯、曼、奔驰、雷诺的RVI、帕卡(Paccar)、斯堪尼亚和沃尔沃公司;北美的Navistar、福特和通用公司;亚洲的五十铃、田野、东风、一汽和现代公司等。
3.1 重型汽车公司现状
3.1.1 奔驰公司
德国奔驰(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被称为世界重型汽车制造的“领头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载货汽车制造公司之一,该公司在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和优势。该公司不仅产品品种规格齐全,可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需要,而且建立的销售网络也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其不仅在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东亚地区建立整车生产基地,同时还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全球采购模式。
3.1.2 福特公司
美国福特公司的重型汽车产品,在北美洲尽管销售数量并不很多,但影响很大,在市场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弗莱特莱纳公司进入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因此福特公司必须在产品开发能力方面全面加强,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并尽快投放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巩固并强化福特公司在该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3.1.3 其他公司
Navistar公司通过开发第二代产品并适时推向市场,使其在南美洲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都得到提升,从而确定了其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Paccar公司积极向北美洲市场推出其第四代产品,与此同时,预示着该集团要在美国市场上充分利用新产品来战胜对手的策略进入了实施阶段;达夫公司新产品在欧洲市场中获得用户的好评;沃尔沃公司推出的功率大的产品,足以让斯堪尼亚公司感到压力。
新产品作为提高制造商的市场占有率以及知名度,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各国制造商都在利用各自优势的同时,充分挖掘在与当地制造商合作时所产生的潜力,努力加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力争夺取每一块目标市场。
3.2 重型汽车公司推行海外战略
对于大多数制造公司来说,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并扩大产量,必须以有效的市场需求量为基础。各大重型汽车制造公司正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所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努力开发潜在的需求量,以迎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需要。亚洲和南美地区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是制造公司最为看重的。
欧洲重型汽车制造公司大力推行海外战略,是因为短期内欧洲的重型汽车需求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若要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就必须通过海外战略来实现。因此,欧洲各大公司正在努力将其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移植到亚洲和南美洲,并将产品在当地销售,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利润的增加。其海外战略的实质,是通过与当地制造公司合作和合并来达到移植的目的。
各大公司努力拓展海外市场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通过与海外厂家合作加大新产品研制力度,来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新产品开发和缩短投放周期必须以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雄厚的资金作为保证,而在目前经济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制造公司独立完成上述工作困难重重,所以,与海外厂家合作及合并的方式就成为制造公司进行优势互补的首选。荷兰的达夫集团,在竞争中因实力和规模的差距,不得不退出竞争行列,而成为帕卡(Paccar)集团的一部分。而雷诺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在产品技术开发方面的成功合作,堪称是最具有远见的做法,将使欧洲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在全球环境保护呼声愈加强烈的今天,重型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都对增加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因此,有效的合作是降低生产销售成本的最佳途径。
除整车制造公司间的合作和合并外,各大总成制造公司之间也开展了合作或合并。整车制造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购买发动机和传动器。例如,Mack公司尽管能够制造柴油发动机,但为了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则用另一柴油发动机厂的产品为自己的产品配套,从而使美国帕卡(Paccar)集团的产品在北美重型汽车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大大增强,并获得丰厚利润。Navistar集团与西门子公司在新型系列大功率发动机方面合作,也使Navistar集团的产品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4、世界重型载货汽车销售状况及发展趋势
4.1 各地区重型载货汽车销售情况
自1995年以来,全球重型汽车需求量一直呈低迷态势,1997年和1998年这种运行态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东亚地区总体市场需求逐年下降比较明显,特别是1998年,与上年相比下降29.02%;东欧地区尽管需求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幅度并不明显,1998年与上年相比,下降比例为12.35%。而北美、西欧和南部非洲地区,1998年的市场销售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长比例分别为13.41%、15.10%和1.33%。
4.2 美国重型汽车销售市场影响全球
在过去乃至未来的全球重型汽车销售市场中,之所以美国市场的销售情况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关键在于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载货汽车销售市场。1995~1998年,美国的重型汽车销售量为38.8万辆~41.9万辆,占当年全球重型汽车的总销量比例分别达24.54%、23.72%、26.14%和31.2%。也就是说,美国占全球重型汽车销售量的1/4,美国汽车销售量的升降将直接影响全球载货汽车销售市场的格局。
1998年,美国重型汽车销售市场呈现强劲势头,特别是8级(汽车总质量超过16吨)以上重型汽车的销售势头看好。潜在用户对美国未来经济发展信心的增强,为8级以上重型汽车销售需求的增加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制造公司增加生产能力创造了条件。从8级以上重型汽车的销售量增加情况分析,由于整个社会需求量特别是小型运输公司和车队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带动了周边地区同类产品销售量的放大。
美国载货汽车市场需求分析的结果证明,区域市场需求量的个性变化,成为区域销售量增长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政策调整下,社会总体供求关系变得相对稳定,进出口贸易量有所增长,国内生产投资总额逐步扩张带动了其国内需求总量的扩大,这些都对重型汽车销售量的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尽管1999年的市场需求与1998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这只是在市场产品结构的潜在需求上发生了变化,对重型汽车市场的总体发展影响不大。从结构上看,4~7级(即8吨一15吨)的市场年销售量保持在19万辆左右,几乎占总销售量的50%以上。
从载货汽车品牌需求上看,弗莱特莱纳公司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中的销售量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上被确定为4级以及接近该级别的产品,主要由弗莱特莱纳公司所控制(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子公司)。弗莱特莱纳公司载货汽车的市场优势,在于其在4级和8级的载货汽车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市场占有率接近30%。
在未来几年中,美国仍然充当全球重型汽车销量第一的角色。因此,其销售市场的变化将对全世界载货汽车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4.3 大吨位、大功率和高技术含量为重型汽车的发展方向
世界重型汽车逐步向重型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国汽车制造公司都在努力将载货汽车重型化(8级以上,汽车总质量超过16吨)、发动机大功率化(超过221kw)以及高科技装备化(包括ESP系统的应用)作为产品研制和开发的发展方向。
以美国为例,4~5级载货汽车销售量,占其总销售量不超过1/5;而6—7级载货汽车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1/3强;8级以上产品的销售量占销售总量的1/2左右。从市场销售产品的结构上看,级别越高的产品,市场销售量越大。美国8级以上载货汽车的销售量,在未来的几年中仍占据市场的主导位置。
从美国市场上看,由于日本汽车制造商以生产4—5级载货汽车擅长,因此1997年该级别车的日本产品销售量所占比例比较大。而在6~7级车的市场有率方面,福特公司的F-800系列产品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实力。福特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6级以上载货汽车产品市场的培育及保护,特别是Cargo品牌产品,成为零售商获得利润的主要产品。此外奔驰公司和Navistar公司的该级别产品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目前,Navistar公司为了提高其产品竞争力,正在研制新型换代产品,其中包括由西门子公司设计并开发的新型大功率柴油发动机,预计装备这种新型发动机的重型汽车将于2001年投放美国市场。
在西欧市场,虽然6~7级重型汽车1998年销售形势一般。但是由于近期西欧各国国内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升温,带动了公路货运量的增长;同时,欧元使用国之间在相互金融协调方面逐渐趋于稳定和规范,银行体系为确保经济发展,努力在贷款利率上做出适时的调整,也为购买新型载货汽车的用户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从重型汽车制造公司来说,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加快了载货汽车更新的速度,对提高重型汽车潜在的市场需求量也起到了拉动作用,如此种种,使6~7级以至于8级以上的载货汽车销售量明显提高。
从整体上看,重型汽车销售市场的未来发展,主要体现在16吨以上载货汽车销售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西欧,该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方式是载货汽车的公路运输。目前,在充分考虑公路运输效益的情况下,集装箱式货车运输已经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公路运输的发展方向。专用车、半挂牵引车的市场潜在需求,将在未来市场中占主要地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重型汽车的大功率化成为世界重型汽车的发展方向。以日本为例,该国重型汽车产品标准的极限,过去确定在总质量为26吨以内。这个标准与欧洲、美国等国的重型汽车划定的最大标准有差距。为使重型汽车标准同欧洲接轨,日本计划修订标准,将重型汽车标准总吨位提高到40吨以上,发动机输出功率从257kw提高到368kw。按照新修订的标准,日本多家载货汽车制造公司正在研制超大型车,例如,日野公司的“超级海豚”(Super
Dolphin)和日产公司研制的“大拇指”(Big Thumb)重型汽车等。
随着重型汽车制造方面大量高科技技术的应用,重型汽车的科技含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表现为,低污染性、安全性和操作的轻便性。在重型汽车发动机柴油化的基础上,尾气排放标准已经从欧洲五号升格为欧洲Ⅲ号标准;为确保排放达标的要求,发动机使用了电子喷射装置;为提高车辆的高速安全性和稳定性,使用了ESP装置和气囊装置;在卫星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重型汽车的卫星地面定位系统,卫星地面导航系统以及高速行驶巡航系统等将被应用;在配置自动变速器的同时,将使重型汽车的驾驶变得更加轻便。对于重型汽车配置有关高技术装备的问题,有些国家将以法规形式要求制造公司予以执行。
5、未来重型汽车生产和销售形势展望
5.1 重型汽车销售情况
自从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各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以来,包括欧洲经济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持续保持低速运行的态势,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未来几年中,全球市场对汽车的总体需求不会有大的增长,但是对重型汽车的需求量却有可能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未来几年全球重型汽车产量及销售量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明显上升。这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所至,同时也是重型汽车产品在提高公路运输效益所具备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预计到2005年,全球载货汽车市场8级以上重型汽车占有率将从1995年68%上升到72%。这对包括奔驰、沃尔沃和斯堪尼亚等专业化生产重型汽车。能力较强的制造公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重型汽车潜在需求量增长趋势的明显化,使各制造公司不得不考虑如何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未来需求。
在欧洲,尽管欧盟各成员国在刺激汽车消费市场启动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但收到的效果不很理想,载货汽车的销售量没有明显的增加。例如,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经济增长速度参差不齐,因此只是局部地区载货汽车销售量增长较快。
根据对1999年和2000年整个西欧重型汽车市场销售情况分析,6吨载货汽车的潜在市场需求量分别下降62%和52%;而9吨~15吨级别的重型汽车需求下降的幅度却很小。根据2000年的市场情况分析,欧洲市场销售量充其量只占世界重型汽车市场销售量的1/再左右,表6为2000年~2005年世界分地区重型汽车销售情况及预测。
从表6可以看出,未来全球重型汽车需求量较大地区集中在东亚和北美地区。以2000年为例,东亚地区的市场需求量为53.41万辆,占当年全球总需求量的39.43%;北美地区的市场需求量为40.15万辆,占当年全球总需求量的29.64%。两地区需求量达94.56万辆,占总需求量的69.81%。
潜在需求量超过万辆的国家有15个,其中超过10万辆的国家为美国、中国和日本。因此,从未来的市场竞争区域看,上述3个国家将成为世界重型汽车制造公司竞争的主要市场。
5.2 重型汽车生产情况
从生产数量看,重型汽车制造公司2000年产量位于世界前15位的,欧洲占8个;美国占2个;东亚占5个。
从生产实力看,德国奔驰汽车公司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实力。以2000年产量为例,奔驰公司的重型汽车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62%,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目前,瑞典的沃尔沃和斯堪尼亚公司正在力求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作出努力,缩短与奔驰公司产品的距离,以此来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另外,意大利的依维柯公司在增加新产品种类的同时,特别强调可供用户选择的品种的多样化,并重点开发意大利销售市场。
在未来几年中全球重型汽车制造公司年产量超过万辆的有22个,其中包括通用、曼、田野、三菱、福特、达夫和现代公司等。2001年产量超过10万辆重型汽车制造公司约5~6家,包括德国的奔驰、美国的Navistar、中国的东风、一汽和日本的五十铃等公司。
5.3 欧洲和美国重型汽车产品将统治世界
世界上较有实力的载货汽车制造公司基本上都在欧洲和美国。从未来发展角度看,不论是产品的级别、质量还是高科技含量,欧美产品均是世界一流的。
在美国的8级重型载货汽车销售市场中,多家制造公司进行着残酷的竞争。其中包括RVI公司。奔驰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各制造公司充分利用技术上的先进性、新产品开发的快速反应以及对各自区域市场的垄断地位,努力使自己成为胜者。
在南美洲,尽管市场需求呈低迷的状态还在持续,但并没有影响包括沃尔沃、斯堪尼亚、依维柯等多家载货汽车制造公司在该地区投资建厂的热情。这些公司认为,销售数量的减少不等于利润的降低,可以用变换新产品、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公司获得利润。
欧洲的载货汽车制造公司已经把目光移向海外,通过生产制造技术的移植及扩张来获得更大利益。这种经营思路不仅有利于缓解欧洲载货汽车市场衰退给制造公司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使市场残酷竞争局面得以缓解。在西欧,人们更关心载货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因此,制造公司不得不将重点放在不断更新产品方面。预测在未来几年中,欧洲重型汽车潜在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产品市场投放的速度。例如,达夫公司除了与帕卡(Paccar)公司合作外,还与RVI公司在共同开发载货汽车高科技方面进行着合作;此外RVI公司与依维柯公司共同开发豪华大客车生产制造技术的项目谈判;奔驰公司与Evobus公司的合作项目等,都成为今后欧洲载货汽车制造公司主导世界载货汽车市场的基础。
5.4 巴西成为欧美制造公司的关注点
从南美洲汽车工业发展格局来看,巴西汽车市场处于重要的位置。以2000年为例,巴西的载货汽车需求量约4.87万辆,占当年南美洲载货汽车需求总量的64.41%。巴西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很多发展中国家极具相似性,其示范效应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亚太地区经合组织成员国之一的巴西,致力于发展同欧盟成员国密切的贸易往来关系,在引入外资方面给予了相当的优惠政策。因此,很多欧洲载货汽车制造公司在目前流行的全球一体化采购模式的影响下,从巴西和阿根廷采购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应该看到,这些公司对巴西零部件的大量采购和在此地建立组装厂,与巴西汽车生产制造工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但使当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使巴西的汽车销售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
与此同时,国外制造公司还根据巴西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选择一些较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此来确保投资能够得到有效收回,并能够长期创造利润。奔驰公司、斯堪尼亚公司和依维柯公司都以全方位的姿态,先后在巴西投资建造整车组装厂。通过资金投入和有效经营运作,巴西已成为南美地区重型汽车制造业的龙头。
与当地汽车总成、零部件供应商保持密切合作是各制造公司实施全球统一采购的重要策略。例如,在巴西的制造公司可以从阿根廷采购变速器总成,用于整车的装配;阿根廷的生产厂也在巴西采购汽车部件,用于载货汽车或大客车的装配等。此策略的实施,不但可以使汽车生产及装配所用部件的通用性得到普遍提高,还可以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Navistar集团是美国大型跨国重型载货汽车制造公司,该集团正在与巴西的Agrale公司谋求合作,准备在巴西生产重型汽车。Agrale公司虽然规模较小,但却拥有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和独立的销售市场,很受Navistar集团的青睐。Navistar集团谋求合作的设想之一是,通过Agrale公司现有的生产制造设备生产Navistar的新产品,并借助其销售网络进行新产品的销售;没想之二是,从当地直接采购用于装配载货汽车的零部件,其中包括柴油发动机、传动器总成、变速器、悬架总成、制动器总成和车轮等,其冲压件和部分柴油发动机总成则由其在美国的工厂提供。其生产的主要产品是Navstar4000和900系列产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5.5 东亚仍是重型载货汽车主要销售市场
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中国重型汽车的销售量将会接近美国;而日本重型汽车的销量将可能会被印度所超越。以2000年为例,中国、日本和印度的需求量之和约为43.51万辆,占该地区总需求量的81.46%;占世界预测总需求量的32.12%,接近1/3。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和周边地区的重型汽车需求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1997年和1998年销售量的统计为例,1998年的总体销售量与1997年相比,大约下降了29.02%。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土尔其、印尼、韩国及泰国重型汽车销售量下降分别为6.65%、39.49%、34.67%、9.51%、63.51%。69.75%和46.32%。降幅最大的国家是韩国和印度尼西亚;降幅最小的是中国和土尔其。尽管1999年各国的销售量均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是很大。从未来市场需求情况看,以2000年为例,该地区的需求量约为53.41万辆,占全球总需求量的39.43%。中国和日本将成为东亚地区重型汽车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