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HINATRUCK.ORG V2.0 上次更新时间:   
设为首页
我要收藏
English
 
 
kkk
 
商用车市场的结构嬗变
  今年以来,中国商用车市场持续低迷,前三季度商用车对汽车市场的销售贡献度降为32.23%,商用车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终于被打破。如何理性看待商用车市场当前的表现和未来的竞争态势?为此,记者黄承林,撰文《把脉商用车之“商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商用车市场的结构嬗变》以行业新的统计分类为启示,重点分析了整个汽车市场商用车与乘用车总体结构嬗变趋势,商用车市场中,重、中、轻、微、挂的载货车市场的博弈,客车市场容量制约的因素,以及商用车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

  中国汽车工业建基于商用车,多年来,商用车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乘用车市场火热跟进的情况下,商用车依然保持了大于50%的市场贡献度。2003年,全国载货车和客车合计销售241.92万辆,轿车销售197.16万辆;2004年载货车和客车合计销售274.46万辆,轿车销售232.65万辆。然而,2005年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市场结构终于由不断的量变引发了质变。1-9月,全国汽车销量413.62万辆,其中商用车133.30万辆,乘用车280.32万辆,商用车对汽车市场的销售贡献度降为32.23%,商用车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终于被打破。

  商用车:必须承受总体结构嬗变之痛

  汽车统计新分类的启示。

  从2005年1月开始,汽车行业实行了新的统计分类,汽车被分为商用车和乘用车两大类。大家本来以为行业汽车统计简化了。却没有想到两大类背后,则是9小类,9 小类又可以分出若干小类。乘用车衍生出基本型、MPV、SUV和交叉型;商用车则衍生出货车、客车、半挂牵引车、货车非完整车辆、客车非完整车辆等″新五类″。新五类则再度细分:货车分为重型货车、中型货车、轻型货车、微型货车;客车分为大型客车、中型客车、轻型客车;半挂牵引车分为总质量小于等于25吨的、大于25吨小于等于40吨的、大于40吨的;货车非完整车辆和客车非完整车辆,也参照相应的整车进行了细分。这样一来,商用车细分出近20个小类。新的分类让人感觉“糊涂了”、复杂了。其实,对商用车新分类的不适应,正折射出人们对商用车细分市场的研究不够。这种分类看似“复杂”,实则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区域市场的差异化相比,则显得简单许多。试想,如果把品种繁多的专用车、特种车等也进行细分统计,又将是何等混杂的局面?实际上,两大类汽车的再度细分,恰恰反映出汽车市场需求的新趋向。商用车的细分为我们廓清了一个崭新的市场格局,每一个细小的分类可能就是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中不乏商机,汽车企业应当从新的分类中得到新的启示。

  两大类结构的大逆转。

  按照新的两大分类,如果把2004年以前载货车和客车统计为商用车,轿车视为乘用车,不难看出,从1999年开始,商用车在汽车市场一直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而乘用车也不甘落后紧紧追赶着,销售结构逐年变化,终于由量变到质变。1999年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销售结构是69:31,到2005年9月演变成为32:68,两大类汽车市场销量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大逆转。商用车和乘用车就好比始终活跃在汽车舞台上的两个演员(恰似陈佩斯和朱时茂演过的小品《主角与配角》),本来一直是商用车当主角,忽然间却变成了配角。这一质变,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总体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总体上,汽车的商用性在弱化,乘用性在增强,这也是国际汽车发展的一种规律,这表明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与国际市场趋同。汽车总体结构调整,导致商用车“主角”地位的替代,商用车必须承受嬗变之痛。

  二元格局的逻辑演绎。

  尽管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是商用车和乘用车的产品定义、市场定位与使用价值等有较大差异,相互不可替代。因此,汽车市场的商用车和乘用车并驾齐驱的“二元格局”不会改变。从市场份额的变化看,商用车正处于由主角到配角的转型期。扮演多年主角的商用车,如何在中国汽车市场演好配角,有待观察。

  其实商用车重在“商用”,一则载货、二则载客。因此,对于商用车,依然可以从载货车和客车两大视角去分析。

  载货车:重、中、轻、微、挂的市场博弈 对于载货车(包括非完整车辆)而言,如今不再是传统的重、中、轻的市场竞争,而是重、中、轻、微、挂的市场博弈。
  
  重卡何以负重?

  自2000年开始,重型载货车(简称“重卡”)成为拉动商用车猛增的主力车型。2002年重卡销量首次超过中卡,整个载货车市场向重型和轻型两端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朗。2004年行业销售重卡370795辆,同比增长了44.98%。重型车市场经过连续近五年的高度释放,市场容量迅速扩大。2005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燃油涨价、限载治超等因素的影响下,重卡市场出现八年来的首次负增长。1-9月行业重卡销售52835辆,同比下降30.39%,重卡底盘销售90203辆,同比下降28.81%。重卡重重地跌入调整期。尽管如此,重卡市场依然显出自己的特点:第一、市场集中度依旧较高,1-9月销售排名前6位的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达到92.28%;第二、重卡市场异军突起。安徽华菱、江淮格尔发、湖北三环等,来势迅猛,给趋缓的重卡市场再施重压;第三、重卡经过“实用型”、“舒适型”的改进提升后,进入“豪华型”阶段,安全、环保、节能和高技术、低耗油、大吨位、大功率、适于专业化运输的高端重卡将成为市场的发展主流。

  中卡已开卡口。

  1997年以后,中卡市场一直处于窄幅波动状态,市场总量在15万辆上下徘徊。但是,如果中卡能够在调整期把握好西部市场的脉搏,调整产品结构,突破“卡口”制约,依然有竞争的市场空间。

  2004年,行业销售中卡175644辆,同比增长28.79%;2005年1-8月?熏中卡整车和底盘销售合计137639辆,同比增幅25.86%。虽不能因此断言中卡市场开始“雄起”,但可以说中卡市场的“卡口”正被开启。尤其是中卡市场表现出的独有特性,让人感觉中卡后市有望看涨。第一、中卡市场打破垄断,竞争性增强。中卡行业是我国汽车行业具备独立自主开发能力的领域,“十五”期间,中卡市场并没像其它车型一样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而是呈现散化效应,市场份额被逐步瓜分,生产企业由1999年的12家增加到2005年的18家,预计未来几年,将会有许多有实力的农用车企业涉足中卡和轻卡市场;第二、中卡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竞争格局,西部市场和特定的区域市场,依然是中卡企业竞争的焦点;第三、改装车、专用车和特种车将在中卡市场占据重要的地位。

  轻卡不可轻视。
 
  2005年1-9月,行业轻卡销售559778辆,同比增长6.73%,轻卡底盘销售77749辆,同比增长55.33%,不仅销售增幅高于重卡、中卡,而且销售绝对量分别占货车和货车底盘销量的64.69%和33.14%,轻卡在载货车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轻卡将随大盘而行,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其基数仍然在载货车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第一、载货车向重型化和轻型化两极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推动轻卡市场的扩张;第二、轻卡车体小,运输灵活,在大量的短途零散货物运输中有明显优势;第三、为了解决城市交通和污染问题,大中城市对中、重卡车的限制增加,推动对高端轻卡的需求;第四、乡镇公路的建设促进轻卡的提高,尤其国家对农用车强制报废及对排放达标的要求,使低端轻卡的市场潜力有望释放。轻卡市场将出现多元化需求,高、中、低档产品需求比例将发生区域性变化,推动轻卡产品结构的调整。

  微卡并不微弱。

  2004年,行业销售微卡171451辆,同比增幅24.96%,其销量及增幅几乎与中卡相当;2005年1-9月,行业微卡销售160440辆,同比增幅13.68%,微卡底盘销售7545辆,同比增长113.26%,在货车及底盘的销售中增幅均为最高。很显然微型货车并不微弱,而是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较低的价位和运输的灵活性,更具有替代农用车的市场优势。从发展趋势看,微型货车有可能成为继轻卡之后的又一个可以为载货车放量的市场。
  
  半挂尚需牵挂。

  2005年1-9月,全国半挂牵引车销售41569辆,同比下降46.04%,其中25吨以下半挂牵引车销售4021辆,同比下降89.23%,25-40吨销售28859辆,同比下降6.36%,40吨以上销售8689辆,同比下降2.04%。半挂牵引车是指装备有特殊装置用于牵引半挂车的商用车辆。在旧分类中,半挂牵引车是列入载货汽车(主要是重型载货车)统计中的;今年,新分类则作为商用车的一大类单独列出。应该说,刚刚从统计中分离出来的半挂牵引车,在开局之年就面临了较为严重的市场挫折,主要受国家宏观调控、燃油涨价等因素影响所致。从9月看,半挂牵引车生产2511辆,环比增长29.50%;销售3341辆,环比增长36.31%,似乎有回升的迹象。不过,半挂牵引车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专用车、特种车,有其特定的市场空间。随着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物流业的发展,半挂牵引车将向专业化、大吨位发展。

  应当看到,载货车作为生产资料,与国家GDP增长的相关性很强。根据预计,目前我国载货车保有量为1000万辆,按照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再过10年,载货车的保有量比现在至少有2倍的增加。从总的趋势看,与经济增长相吻合,载货车有望继续增长10年。




 
 
 
 

© 版权所有2000-2005,中国卡车网信息产业部
未经中国卡车网网络部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电子邮件:editor@chinatruck.org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