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HINATRUCK.ORG V2.0 上次更新时间:
设为首页
我要收藏
English
  资讯首页  增值信息  卡车制造  卡车用户  相关产业  国际卡车  二手卡车  精品推荐   在线反馈  联系我们
 
物流企业重卡采购降20~30%
林建敏
  与去年重型卡车市场在国内的爆炸式扩容相比,今年重卡销售却遇到“寒流”。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东风、江淮、福田、雷诺等物流用车专卖场,这些卖场均表示,往年这个时期是重卡销售高峰期,今年重卡销售均有20%~30%不同程度的下滑。
  
  “治超”成重卡销量晴雨表

  从北京来的孙师傅也谈到了“治超”前紧后松的情况,“去年6月交通部、公安部等七部委在全国范围内联合‘治超’的政策刚开始下来还比较严,但从今年7、8月份起,一路南下到广州,路上就没有管得那么严了。”据国家安监总局近日发布统计消息,目前超限超载有反弹迹象,个别地方超限超载率已经反弹到了20%~30%。

  而司机们也表示不希望政策的“时好时坏”,因为他们也无所适从。关键是大家都不要超载,开车就安全多了,车也可以开快点,运价也能提得上。

  实际上,今年以来在“治超”问题上各地执法标准的不一致,造成运输经营的不确定性,也鼓励了用户的观望态度,加剧了重卡销售的严峻形势。

  对于“治超”,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限制超载,运量需要更多车辆才能满足,市场对新车的需求就会激增。如果松动或放弃,运输市场的运力会因超载而翻倍提高,对新增重卡市场将会带来冲击。据统计,今年1~8月,重型卡车销售48119辆,同比下降24.81%。“治超”政策的前紧后松、各地政策标准及执行力度不一,是影响重卡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

  项目停顿抑制运量增长

  据悉,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偏紧也对重卡销售产生了很大影响。记者了解到,由于贷款风险的原因,银行收缩了汽车消费信贷,汽车消费贷款审查更严,卡住了信贷的资金流,使得利用贷款购车的物流企业比例明显下降。而对于重卡特别是高价位重卡来说,其消费信贷比例最高曾达到60%,由此也可以看出汽车消费信贷缩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

  此外,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家的一些大型项目相继完工。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今年开始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对高耗能、低效率的行业出台政策限制发展,勒令一批高耗能、低效率或重复建设的项目停工整顿。这一政策使与重型车息息相关的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货运量的增长受到束缚,很多重卡处于“无货可拉”的状态,所以“报停”现象很严重。

  而且,随着油价的持续上扬,运输成本进一步增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股很大的“合力”,多重政策联合“发威”,重卡市场低迷就可想而知了。

  市场预测 整合在即厂商备战后市

  分析人士认为,重卡企业正面临行业整合的严峻时刻。过去几年,几乎3倍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增速,让重卡行业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新企业、新资金不断投入重卡生产中。国内目前有产品公告、能上市销售卡车的企业达280多家,由市场决定的整合淘汰在即,否则重卡市场的竞争格局难以稳定。

  “现在重卡市场增幅趋缓,新老企业也表现出大不相同,虽然有些重卡新军表现不俗,但那些由改装而进入重卡生产的企业,包括那些不足3年以上的企业,缺少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和外资重卡厂商的夹击下,将面临被整合的危险。而传统的老企业有望把握机会,进一步巩固品牌地位,而步步领先。”中国重汽广州分公司主管销售的付经理认为,针对持续下滑的市场,重卡厂商应大打服务品牌、着力强化服务网络及体系建设,加强服务品牌建设,同时,及时推出新品、打“品质战”等积极措施可以说是厂商在今年应对市场难关的主要措施。

  实际上,重卡今年的低迷,分析人士认为,是由于多重政策“共同爆发”所致,未来政策变化还很难讲,由于“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能源、公路、房地产开发、城市交通和环保工程等方面,对 重卡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各方建议 呼吁治超标本兼治

  无论是路政工作人员还是货车司机都认同的一点是,希望这次治超治限活动持续时间更长,担心这次治超又像往年一样,“一阵风”治理。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根据以往经验,每年的集中治理只能规范一时,执法方一旦放松警惕,超载超限立刻就会死灰复燃。

  “通过罚款,甚至强制卸载货物,从根本上不能遏制超载行为蔓延。”交通部的一位处长告诉记者。超载超限治理难,除了执法方面的因素,最根本的还在于利益驱动。不同系统、不同部门间的利益隔阂,是超载现象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中国重汽广州分公司主管销售的付经理表示,如果能按《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条例的严格执行,那么“大吨小标”车辆不再吃香,超载车辆从而被禁止上路,重型货车的销量也将会大增。

  也有专家表示,营造稳定规范的货运市场,首先需制定对于超载、收费、处罚的统一标准,通过调整运输市场的整体价格体系,使之上升到合理水平,保障货运司机获得合理利润,也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超载,使我国货运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