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HINATRUCK.ORG V2.0 上次更新时间:   
设为首页
我要收藏
English
 
 
kkk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重汽重组三年的感悟
  2004年,中国重汽全面超额完成了既定的奋斗目标。全年产销重型汽车4.5万辆,产销斯太尔发动机15.5万台,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30亿元。主要指标同比增长一倍,再创历史新水平。

  当然,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指标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机制的转换。一年来,中国重汽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和实施技术领先战略、区域化战略、低成本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1.坚持一切面向市场、一切为了用户,实现了市场开发的突破,形成了营销网络优势。

  2.跟踪和吸收国际重卡先进技术,开发出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新一代HOWO重卡,实现了技术创新的突破,形成了明显的产品优势。

  3.建设了多条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生产线,实现了技术改造的突破,形成了制造装备和工艺手段的优势

  4.沃尔沃整车项目正式投产,沃尔沃发动机项目正在推进,实现了合资合作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化战略的新优势。

  5.中国重汽所属的卡车股份和潍柴动力成功上市,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了改革改制的重大突破,形成了机制优势。

  6.从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到营销系统的“一线通”计算机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形成了管理优势。

  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增强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中国重汽开始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无论形势多么复杂多变,都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2004年以来,治理超载超限、轴荷法规、发动机排放限定等一系列强制性法规频频出台,面对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重汽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应付为抢抓机遇,克服了。各种困难,保持了产销的同步增长,实现了企业的稳步发展。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提高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全局的能力。

  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机遇

  总体上看,2005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重汽应立足于竞争,在竞争中争主动、求发展。

  1.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发展,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发展速度仍{交I陕。尤其是国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为重型汽车产业奠定了发展的机遇。

  2.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主导产业的拉动,汽车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8年起,中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长25%,2004年产销突破500万辆大关,2010年有可能达到年产800-1000万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汽车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龙头”和“先导产业”,增长速度仍将高于大多数产业

  3.重卡是汽车产业的“亮点”和“增长点”,2004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左右,远远高于汽车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对2005年重型汽车市场的预期,如下重要因素不可忽视:

  (1)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煤电油运紧张局面,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解决煤、电、油、运问题。所以,尽快打破运输瓶颈,成了全国各地普遍采取的重要举措,这就为重卡带来了需求空间。

  (2)交通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降低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的意见》,减收大型货车的通行费,10-15吨的货车在现行收费标准基础上降低20%,大于1 5吨的货车在现行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降低30%,这对重型汽车的产销,尤其是大吨位重型汽车的增长,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3)受油价渐高的推动,燃油税有望推出。这将不同程度地抑制小吨位卡车的产销,同时推动重卡产销增长。

  (4)治理超载超限取得了积极成果,通行效率提高了40%,运价提高了30%,交通运输事故明显下降,“大吨小标”得到遏制,大吨位多轴车需求增长迅猛。治理双超仍将加大力度地抓下去,这对重型汽车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上述重要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中国重汽非常有利,因为其产品结构越来越适应国家法规的要求,越来越贴近市场的需求。

  对当前重型汽车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国重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认识:

  1.随着重型汽车需求的增长,我国日益成为国际汽车巨头拼争的主战场,跨国汽车集团纷纷以合资合作、技术贸易合作、输出总成零部件、输出管理经验等方式全面进入中国。加之国内载货车正在由中型车向重型车方向转移,而轿车市场急剧下滑,迫使不少汽车厂家把眼睛盯在了重型汽车的发展上,国内重型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保持技术领先优势。节能、环保、安全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题。中国重汽对此的态度是一步到位、步步到位,抢先一步、步步主动,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投入,具有迎接挑战的实力。

  3.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汽车企业激烈竞争的双重作用,导致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在较长的时期内,这将成为一种基本趋势。为此,中国重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低成本战略,除了企业内部开源节流、降低采购成本以外,还要与广大的经销商、改装厂、服务站共同做好降低成本这篇大文章,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利益共享,同步发展。

  立足竞争,抢抓机遇,实现发展目标 2005年是中国重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在中国重汽发展史上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重汽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关头,面对着“两个转变,两个市场,两种责任”。两个转变是要由过去改革重组求生存,转变为改革改制求发展;要由过去理顺企业管理适应市场,转变为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两个市场就是既要面向产品市场,又要面向资本市场。两种责任是既要对产品用户负责,又要对股东负责。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诚信为本,依法经营。

  其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理性经营、精心操作,实现最佳效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改制,创新经营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其奋斗目标是:确保产销重型汽车6万辆,力争7万辆,产销发动机20万台。实现销售收人300亿元,登上一个新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平台。在继续巩固国内重卡市场领先地位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产品、市场、资本、机制和品牌的国际化。

  为实现2005年的奋斗目标,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打造市场网络强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化战略,进一步细分市场,强化营销网络建设,大力推进4S店和改装车企业的布点。使达标的4S店发展到100家,有产权关系的改装企业发展到50家。制订和落实好相应的商务政策,按照6万辆的目标、8万辆的措施,把营销网络做强做大。依照改革后的模式完善服务备件供应和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力争市场占有率2005年再提高3-5个百分点。

  2.继续巩固和占领产品技术制高点。加大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深化和拓展产品的四个平台,积极做好HOWO产品的推广和完善工作,迅速形成规模效益。继续强化产品的个性化开发,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积极消化吸收国际重卡先进技术,立即着手新一代重卡的研制开发,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3.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于中国重汽的持续发展,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结构布局调整,在继续把重卡主业做强做大的前提下,加快中重型车、军车、特种车、客车以及各类专用车的发展。精心组织、大力推进技改项目的实施,实现机器人焊装线、涂装线的全面投产。新增整车检测线,全面建成章丘铸造中心,实现达产目标。改造提升车桥的水平及能力,实现长清工业园全面投产,济宁工业园初步建成。同时,规划建设新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4.开创合资合作的新局面。整车项目扩大合作领域,发动机项目加快进度。积极推进与国际知名零部件制造商的合作,提升零部件产品的水平,进入跨国汽车集团的全球配套采购供应体系,在本地化生产和零部件出口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对外合作新成果。加大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争取整车出口比2004年增长8倍以上。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设一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5.打造成本效益新优势。坚定不移的实施低成本战略,继续深入开展成本效益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巩固、发展和完善与供应配套企业、经销改装单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坚持质量提升.成本下降、消耗减少、服务提高、效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国重汽的快速发展,为所有合作者提供了发展的舞台和空间。当今的世界,合作是主流、联合是趋势,只有真诚合作和联手发展才能共同做强做大,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卡车网信息产业部
未经中国卡车网网络部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电子邮件:editor@chinatruck.org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