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HINATRUCK.ORG V2.0 上次更新时间:   
设为首页
我要收藏
English
 
 
kkk
 
和谐发展 魅力锡柴
周俊 张建忠 涂柯 李竹

  编者按: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国不断深入开展。对企业而言,如何在新形势下和改革大潮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先进性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政治保证和动力源泉,就是构筑和谐发展企业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这其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和典型。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汽锡柴党委在带领一汽锡柴人向一流企业迈进、挑战国际竞争对手的路途上,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不断发挥政治优势,把党的先进性转化为企业创新动力和获得更大发展的保证,使该企业自1992年“二次创业”以来,焕发蓬勃生机,成为无锡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功范例,成为“无锡制造”走向世界的代表。一汽锡柴的实践证明,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员工队伍就能稳定,企业就能快速发展。

  2004年的发动机市场对多数生产企业而言既是不平静的也是困难的。市场震荡剧烈,政策环境多变,各企业内部压力增大。相对于一汽锡柴来说,则更不容易。由于大量高、精、尖设备的投入,折旧及多种减利因素等影响,按预先测算,2004年可能是一个亏损年。然而一汽锡柴却在不利的形势下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去年全年共完成柴油机产、销量15.2万台,产、销改装汽车突破10000辆。
  
  翻开锡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自1992年“二次创业”以来,企业始终保持着一条昂扬向上的轨迹。柴油机销量年均递增31%;产品销售收入年均递增37%;实现利润年均递增145%,成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50家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之一。那么,锡柴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障何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日前记者采访了一汽解放锡柴分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蒋彬洪。

  以先进性增强发展信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悉,不久前,您代表一汽锡柴党委在无锡市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作了先进事迹报告,无锡市委还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向一汽锡柴党委学习活动的决定。现在,全市学锡柴,锡柴怎么办?
  
  蒋彬洪:(以下简称蒋)这既是对锡柴工作的肯定、激励和鞭策,但更是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全市学锡柴,锡柴怎么办?我的看法是,我们不但要经得起学,耐得住看,而且要通过学习激励自己与时俱进,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激励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我厂的各项工作,促进我厂管理的持续进步和效益的持续增长,使我厂真正成为国有企业的“常青树”。
  
  记:但是,当初您到锡柴走马上任时,锡柴还是个烂摊子,有人说你接到的是个烫手“山芋”,甚至,还有人等着看你们一班人的笑话?
  
  蒋:1991年11月,锡柴新的一届党委班子成立,当时这个大型骨干企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社会对锡柴的评价是:“老厂的底子,穷厂的样子,大厂的架子,破厂的帽子”,人均产出一台机,年均收入2000元。我们面对的是全市亏损大户,面对的是陈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过时的产品;面对的是上百张要求调走的请求;面对的是4000双带着疑问的眼睛。1992年2月,当我们领导班子去看望一位身患绝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老高级知识分子时,他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能不能帮职工解决一只煤气包,锡柴的职工苦啊”,听着老人临终前的话,在场的人都掉下了眼泪。
  
  记:面对这样的困境,你们是怎样闯出来的呢?
  
  蒋:“锡柴的路在何处?”沉甸甸的责任压在我们这届党委身上,崇高的使命感使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党旗下,我们党委一班人重温入党誓言,庄严的宣誓“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在位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决心做艰苦创业的带头人,勤劳致富的引路人,关心职工的贴心人,使锡柴这个国有企业重振雄风,奔向辉煌。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带领全厂职工唱好三首歌:《国歌》、《国际歌》和《团结就是力量》,使大家明白锡柴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班人,拧成一股绳,团结一条心,发挥中流砥柱的力量,研究摆脱困境的方法,规划二次创业的蓝图,为了打胜扭亏为盈的战役,工厂决定对6110机体线进行改造,需要资金600万,这对当时的锡柴来说是巨大的投入。我们到某银行去贷款,行长说“我们只搞锦上添花,不搞雪中送炭”。我们理解他,怕这笔账成为死账,坏账。没有办法,一咬牙,领导干部首先拿出为数不多的积蓄进行集资改造,全厂职工纷纷响应,5天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1992年元月13日,这条流水线进行改造,我们把它称为“生命线”。因为它关系到职工的生死存亡,仅用3个月时间,就竣工投产。锡柴的“爆发力”,职工的战斗力,在这个战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当年,我们的产量实现了翻番,达到8100台,甩掉了亏损的帽子。
  
  记:锡柴发展的信心何在?
  
  蒋: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世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困难中孕育着机遇,机遇在困难中创造,没有困难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关键的问题是,党组织的领导人要做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掌舵人,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胜势,带领职工走“创业”“创新”之路。
  
  1992年6月,锡柴与美国康明斯合资谈判破裂,原因是基础太差,外国人瞧不起。在全厂职工心情焦虑的时候,我们鼓励大家“天无绝人之路,路就在我们脚下”。一个重大的决策孕育在我们班子的心中,加入一汽,依托大集团,加快发展,在当时,资产重组还是个陌生的名字,跨地区资产重组更为罕见,消息传出,压力从四方而来,骂我们“败家子”和“千古罪人”的有,骂我们“卖厂贼”的有,更有好心者劝我,不要自讨苦吃,丢了自己的饭碗,因为当时一汽兼并长齿,兼并后第一步就是撤掉原有班子。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职工怎么办?动力源自职工,力量来自职工。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一汽集团的战略部署下,于1993年1月18日果断加入一汽,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所谓一体化,还不是全部加入一汽。1993年,我们打响了“决战万台”的战役,7月27日,第一万台柴油机下线,它不仅实现了几代锡柴人的梦想、追求和期盼,也使一汽锡柴迈上发展的更高台阶。在50周年厂庆大会上,当时的总经理耿昭杰激动地说“锡柴一定能够搞好,一定能够奔向辉煌”。

  以先进性激励竞争斗志

  记: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首要一点,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那么,在实践中,锡柴是怎样体现的呢?
  
  蒋:我认为具体到企业,就是要把“为民、利民、富民”的宗旨贯穿始终,把“做强、做好、做优”企业落到实处。从二次创业开始,我们时刻不忘企业对职工的“爱”。
  
  1992年以前,锡柴职工早晨的生活描述是“一手系着裤腰带,一脚踢开炉子门”,对住房的形容是“人均3.5平方,三代住一堂”,尽管当时企业十分困难,改善职工生活非议很多,但我们坚持实施“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举债给职工发了第一批“煤气包”,并解决特困户的住房。几年中,发放煤气包2200只,解决职工住房上百户。我们还为职工建立生日档案,每逢生日在电台为职工点歌,由工会送上生日蛋糕,建立了面向职工的“厂长热线”“送温暖热线”,职工遇到困难,只需一个电话,企业就把换送煤气包、维修家电、提供净菜等贴心服务送到家中,为了打破“平均主义”,扭转“脑体倒挂”,在全市率先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对开发新品做出重大贡献的总工程师和课题组负责人奖励一套住房和5万元奖金,对自制专机的普通职工,一次奖励2万元,这些在现在看来都很平常的举动,但在当时无疑都是震动人心的创举。
  
  现在,锡柴有大学生公寓,有全省一流的多功能餐饮中心、影视厅;有宾馆式管理的厕所,有“救急济难”“科教兴国”“职工互助”三项基金。除国家规定的外,企业还形成四大保险,五大福利的保障体系。从2001年开始,许多人进入率先购车,拥有两套住房的行列。
  
  记:锡柴党委着力推行“阳光执政”,建立详尽的制度,加强对党员监管。在这方面,你们还有哪些创新之举?
  
  蒋:为了更好地激励广大职工的创业热情,我们下决心严抓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有这样一个例子:1992年,企业决定给15%有突出贡献的职工加工资。其中,中层干部的晋升面照顾到18%,但这一决定却遭到职工代表组联席会议的否决,他们指出“好的中层干部要加,但作风不实,不求进取的一个都不能加”,我们采纳了职工的意见,中层干部工资额度不加。还通过工会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使不合格的干部下岗面达到45%。
  
  举一反三,我们对党员干部的党性进行“审计”,并形成制度;还制订了锡柴干部的“五个一”标准,即:对事业一心一意,对管理一身是胆,对职工一往情深,对工作一丝不苟,对自己一尘不染。此外,要求锡柴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做到“五个奉献”,奉献智慧,奉献汗水,奉献时间,奉献亲情,奉献自我,使党员的先锋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有一年正月初二,一汽集团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来厂慰问,领导班子全部在厂,使集团领导看到了班子的战斗力。研发部青年干部黄成海在奥地利培训期间,母亲不幸病故,他强忍悲痛,把一朵小黄花默默的放在工作台上,又投身于忘我的工作之中……
  
  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位车间的职工妻子写信给我,信中说“我单位不景气下岗了,但是我不仅不怕,而是感到自豪,因为丈夫在柴油机厂工作,是你的职工,这是我们的希望,我要全力支持他工作,报答锡柴厂”。这是对我们的最大褒奖,也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
  
  记: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有人认为党组织的作用应该弱化。锡柴党委敏锐地明确提出,党组织作为企业的政治核心,其作用在新形势下更应加强。在榜样的带动下,锡柴人也创造了许多奇迹。
  
  蒋:是的,企业给职工一份情,职工给企业流一身汗。党员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无言的号召,成为凝心聚力,激励职工奋发向前的力量。
  
  1995年,锡柴职工在短短的67天时间里,在马山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车间,工期比计划提前9个月,创造了中国汽车史上的“奇迹”。
  
  1998年投资5800万的铸工改造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该项目有设备158台套。包括HWS公司的静压造型线,德国爱立许公司的混砂机,美国辛普森公司的机械手和B+P公司的冷芯机,彼乐公司的中频保温炉和水冷冲天炉等国际设备,从第一台设备安装到竣工只用了73天时间,被国内同行称为“史无前例的技改典范”。
  
  1996年,我们完成了3万台改造,但当年产出就达4.5万台,实现利润7000万,到2000年产量达到8万台,利润超过1个亿。
  
  “企业在我心上,效益在我手上,形象在我身上”。锡柴党组织用实际行动树立党的形象,用先进形象为党旗增光添彩,全厂职工也从看得见、摸得着、感得到的小事中亲身体验党的温暖,感受着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真实可见的“先进性”。

  以先进性推进开放创新

  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专家认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最大阻碍不在技术层面,在观念层面上。您也常说观念是生产力,观念是竞争力。是否可以认为锡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在于观念创新呢?
  
  蒋:二次创业之初,我们就向职工做出两点承诺“使锡柴更具后劲,职工更加潇洒”,随着“用户第一”理念的深化,后来又增加了一条“让用户更加满意”,。“让用户更加满意”观念的建树,使我们实现了生产与市场对接,引发了对企业全方位经营活动、价值流程、管理标准、评判标准的深刻变革。
  
  这“三点承诺”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我们感到,要做到这三点,关键是解放思想,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胆略和勇气”,把发展作为永恒的主题,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办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创新永无止境。2000年,我们实现了二次创业三个阶段“基本翻番,加速发展,质的飞跃”三大目标,立即提出三次创业的更高要求,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05年,产品创新,对标国际,体系创新,学习国际,流程创新,接轨国际。第二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做到“生产现代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实现“品牌梦、赶超梦、走向国际梦”。
  
  为此,我们又调整思维,要求全厂职工进行“三看”。高瞻远瞩,始终睁大眼睛看世界。知己知彼。始终睁大眼睛看市场。未雨绸缪,始终睁大眼睛看明天。看使我们找到了差距,产品落后国际20年,使我们绷紧了“竞争、危机、发展”三根弦,激励我们走上了自主创新,赶超国际的道路。
  
  记:在“两会”上,一汽集团竺延风总经理曾说:一个大国的工业体系,如果没有一个自主的汽车工业,就像一个大国没有核能力。在自主创新方面,可以说解放“奥威”是一个杰作,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蒋:的确如此。“奥威”的开发成功,不仅使我国有了一个赶超世界的产品,更使我厂有了敢与国际列强分庭抗礼的实力,敢与世界一流企业并驾齐驱的底气,有了再铸新辉煌的平台。
  
  具有五大专利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台四气门“奥威”重型柴油机,经德国天福公司检测,它和奔驰、沃尔沃等国际品牌相比,处在先进水平。2004年,一汽解放以“奥威”命名的重卡投放市场,引起轰动,出现了用户持币待购的局面,被国家评为商用车唯一的年度卡车。中国汽车界认为,“奥威”一步跨越时空20年,是中国发动机的民族之魂。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专门发来贺信,“奥威”横空出世,大长国人志气。
  
  记:按竺总的说法,奥威发动机的开发成功不仅出了产品,还出了机制、出了人才、出了流程,而且还掌握了挖掘金矿的方法。我们也强烈感受到,注重新产品开发,并不是您开发理念的全部,是乎您更重视的是如何提高体系开发能力。
  
  蒋:我们从二次创业的实践中感悟到,必须从开发模式、开发流程、开发手段、开发队伍上全面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思路是: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为主导,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应用和吸收,掌握能够自主组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掌握能够自主应用的关键技术和持续技术进步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体系能力,拥有可支撑产品更新换代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壮大自主品牌。
  
  因此,现在的锡柴厂不仅有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体系,还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机制,一流的人才。德国大众公司副总裁魏斯格博,瑞典沃尔沃动力公司副总裁白提尔参观工厂后评价说“锡柴是他们在国内看到的最好企业,在国际上也是最优秀的企业”。
  
  记:构筑“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的关键词,一汽锡柴是否也将和谐发展作为己任?
  
  蒋:我们抓住了大发展的机遇,也尝到了大发展的甜头。柴油机销量从1991年的4715台,提高到2004年的15.2万台,年均递增31%;锡柴先后获得中国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100强,中国明星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汽车工业50年50家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之一等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锡柴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目前,我们100多家重点协作配套厂中,无锡就有63家,这些企业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带来数十亿产值,数亿元利税,为“富裕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构建和谐社会,尽了企业应尽的责任。

  以先进性弘扬企业文化

  记:传播先进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任务,推动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鲜明导向。锡柴在生产经营中是如何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呢?
  
  蒋:对一个企业来说“发展的落后是文化的落后,发展的成功是文化的成功”。所以,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率先建立具有锡柴特色的文化氛围,做到“以人为本,以文化育人,以德治厂”。
  
  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确立“争第一、创新业”的观念,教育大家“发展是硬道理”,硬道理必须下硬功夫,激励大家争先夺位,永攀高峰。从1998年开始,锡柴重夺行业第一的位置,到2004年,企业的总资产达到31.65亿,相当于13年间新建了57个同等规模的锡柴厂,锡柴的发展速度被行业称为“难解的谜”。
  
  大力弘扬质量文化,我们鲜明的提出“质量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产品就是人品,次品就是敌人”的观点,彻底摆脱了被动抓质量的局面。1996年,我厂产品荣获中国市场畅销名牌柴油机第一名,1997年荣获国家名优称号,2000年被国家评为公认名牌。2001年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授予“质量消费者可信单位”。2003年,又被中国企业信用协会,新华社等三家单位授予“中国产品质量放心用户满意十佳诚信企业”。
  
  大力弘扬廉政文化,我们制订了“廉洁自律六不准”,要求党员做到“三珍惜”,珍惜祖国的培养,珍惜群众的信任,珍惜自己的人生。严格“三管”,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家人。
  
  大力弘扬市场文化,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卖出一台机,赢得一颗心,进入一家门,送上一片情”,“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在全国权威机构的评选中,锡柴用户满意率达95%以上。
  
  大力弘扬环境文化,环境也是生产力,用户就是通过环境来感知工厂,了解产品,所以,我们提出了“现场就是市场”的观点,要求做到“三个一流”,一流的工厂规划,以和谐统一、构成有机整体,使人“入其门而知其高”。一流的环境布置,处处见绿,季季有花,喷泉雕塑,淡雅怡人,使人“入其门而知其秀”。一流的规范管理,物流有序,道路畅通,“车间无闲岗,厂区无闲人”,使人“入其门而知其严”。现在环境已成了锡柴的竞争力,用户只要踏进锡柴厂就爱上了这个企业。
  
  大力弘扬学习文化,我们提出“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要求,要求大家“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出国培训、学习深造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构建学习型组织,创建了锡柴网大,组织全厂进行“40+4”的学习,使职工在学习中思,在学习中悟,在学习中得,提高了岗位适应力,单体竞争力。
  
  我们感到:企业文化对内是一面旗帜,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对外是一束火炬,可以带来巨大的震撼力,仅靠金钱,只会产生雇佣思想,仅靠命令,只会产生奴隶意识,如果说企业精神是“根”,企业文化就是“魂”。
  
  记:锡柴将如何继续保持先进性,做国企的“常青树”?
  
  蒋:胡锦涛总书记告诫我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对于锡柴来说,我深知,“道路永远刚刚开始”,保持党员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断赋予新要求,充实新内容,做出新努力的过程。我们锡柴党委决心,树率先发展志气,立抢抓机遇意识,强推进发展本领,把党的先进性转化为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凝聚力,使锡柴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卡车网信息产业部
未经中国卡车网网络部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电子邮件:editor@chinatruck.org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