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车网讯 中国重卡市场在经历了2004年的大爆发后,渐渐进入理性轨道。发展脚步的放缓,使得诸多隐藏于2004年强烈供不应求市场大势背后的问题一一浮出水面,2005年前期,国内一些主要重卡生产厂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销量下滑。业内人士分析,在今后国内重卡市场日益规范的竞争中,将逐渐突显三大趋势:一、对单车品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二、在符合市场主流价格的前提下,对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将不断提高;三、对厂家整体实力的要求将不断提高。由于这三大趋势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主导重卡市场的发展,所以专家普遍看好刚刚进入这一领域的江淮汽车:认为江淮汽车作为国内顶尖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其潜心研发的"格尔发"重卡新品具备了高品质、高价值的极强竞争优势,吻合了这三种核心趋势的方向,很可能后来居上,成为国内重卡市场的主流。
理性竞争形成导致三大趋势产生
当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公路物流业的要求爆发式提高之时,重卡厂家迎来了历史必然的巨大发展契机;这种必然的市场发展过于迅猛,造成了一些阶段型成功的偶然案例;市场经历这种必然与偶然融合的波澜阶段后,势必依据客观规律形成全新的竞争态势,消费者认知也必然回归理性;中国各重卡厂家在市场中的地位必然进行有序调整,代表真正消费趋势的重卡产品必然站稳历史舞台。
早在2004年重卡市场最为火爆之际,有资深分析人士便曾经指出:一些重卡生产厂家急于求成,没有遵循良性的发展轨道,不注重前期开发过程中对产品品质的钻研,产品上市后将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质量不稳定状况,导致产品逐渐丧失美誉度。进入2005年后,重卡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放缓,渐渐走入平稳的循序渐进的理性阶段,产品品质波动较大的重卡品牌,销量开始大幅下降,落入颓势。
重卡产品属于商用车体系中最为典型的"高出勤率"品类,车辆正常使用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了用户经济收入的丰薄,虽然现在各重卡品牌售后服务保障的整体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各厂家也均表达出了对用户的真诚态度,不断延长着免费保养里程,但是,维修成本的降低并不能掩盖大量用于维修的时间浪费,这直接导致了重卡有效运营时间被挤占,用户的利益被低品质直接损害。
当2004年重卡销售达到37.08万辆后,市场的供求矛盾冲突被初步弱化,消费者选择重卡产品的标准和核心需求有了显著的提升,更理性、更成熟,给予了重卡技术水准更多的关注。现今国内市场上的主流重卡产品,技术大多不够成熟而且相当陈旧,统计数据显示,一汽、二汽的主销产品仍然属于8-10吨的低吨位升级品,其制造平台本身并不完全符合重卡产品的构造特点;济南重汽的斯泰尔虽经数代改进,但核心技术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仍基于20余年前的老平台。因为产品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其竞争力,先进的重卡能更为高效地创造价值,所以,消费者对产品技术先进性的要求越是无法满足,便会越为强烈。
随着国家一系列治理超载超限法规的出台,物流行业的违法暴利空间被打压殆尽。为保证在竞争中不致处于劣势,重卡用户开始根据自身的主营业务范围和实际的使用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多轴产品、更大吨位产品等更具适应性的产品,重卡产品供应种类迫切需要更细致、更个性化的划分。
重卡制造属于商用车生产中资源耗用庞大、实力要求很高的高端行为,不论在技术、资金、设备等多方面,都对厂家有极高要求。虽然现在一些并不完全具备重卡生产能力的厂家在市场上也有一定建树,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长,实力单薄的小厂家将很难应对市场变数、很难快速改进产品功能、很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工作,重卡市场的竞争,将最终反映为厂家综合实力的竞争。
江淮汽车厚积薄发
有专家评价2005年是中国重卡真正的发展"元年",原因有三:一、重卡市场在经历了初期混乱状态的竞争后,进入了理性化阶段,真实竞争刚刚开始;二、政策调整趋于稳定和大量新鲜力量的加入,促使市场进入了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充分竞争阶段,市场良性健康发展的多项因素已经基本够成;三、国外势力的多形式大量进入,导致国内重卡市场迅速国际化,开始了和世界的同步发展。
按照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4年1到12月,重型载货车累计产销36.88万辆和37.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90%和44.98%,有人称此段历史为"2004刺激"。那么是否是"2004刺激"造成了大量重卡新鲜力量在这样的发展"元年"加入竞争呢?
业界消息,除了南京汽车和江淮汽车将向重型卡车领域挺进外,重庆重汽、上汽、依维柯的合资项目也已敲定厂址。虽然表面上各厂家介入重卡市场的步调一致,似乎"2004刺激"是直接原因,但重卡行业的高端特性决定了进入举措绝不可能是一年内的短期行为。其中,江淮汽车的重拳出击,更是不同于其他企业,体现出深远的战略思考。
江淮汽车的重卡进程比较令人疑惑,但这一过程恰好规避了现实的市场误区,吻合了中国重卡市场的三大发展趋势。江淮汽车比较其他新鲜力量,早已具备了常规的重卡生产能力:在和韩国现代集团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后,重卡生产基地迅速落成,基本的生产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江淮汽车集团属下的安凯客车早已掌握了较为成熟的重卡制造技术。但这些资源并不足以构成江淮重卡的绝对竞争优势。
在获得了现代集团的技术转让后,江淮汽车推出了"格尔发"高端重卡,该产品由韩国现代与戴-克联合开发,主要用于专业工程,本身具备卓越品质和绝对的技术领先。"格尔发"高端重卡每年的销量在200台左右,但并不是江淮汽车重卡主要战略目标;今年江淮借助定位于中端市场、主要针对物流产业的新"格尔发"正式进入重卡市场,才是完成了江淮汽车重卡战略的第一步。
江淮重卡有备而来,厚积薄发。新"格尔发"的上市,是江淮汽车"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世界车"理念的完美体现。江淮汽车不断吸收、消化、总结、转化高端"格尔发"产品的技术和品质优势,结合自身已有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增益化"创新。在消费者一段相对漫长的等待中,江淮汽车解决了这样的矛盾:国内引入车型多为高端重卡,技术和品质虽佳,但价格居高不下,很难为市场最大需求空间服务;中端产品价格虽然已经较为合理,但品质和技术水平、种类丰富性均较差。比较国内同档次产品,新"格尔发"将国际优秀产品的优势特点,进行了"保值"的转化,基本保持甚至超越了"格尔发"高端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水平,更是远超其它竞争品牌,同时做到了价格和品质的统一,创造了最佳的性价比。而且,江淮汽车在2004年重卡市场占有率纷争之时,苦练"内功",为使产品的竞争优势得到保障,投入大量资本进行设备引进和改造,例如,其6000吨的车架冲压机便是国内唯一,能够一次冲压完成重卡车架,强度和刚度都令其他厂家二次冲压的产品无法望其项背。
江淮汽车的企业整体实力不容置疑,在倾力研发重卡的同时,底盘、轻卡、MPV产品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其国内一流商用车生产企业的地位始终无法撼动。迄今为止,江淮汽车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MPV生产基地;底盘产销连续14年国内第一;轻卡销量全国排名第二,出口量和再购率两项重要指标始终名列第一。江淮汽车已经发展成为无轿车产品前提下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行业领导者。
现在看来,江淮汽车重卡战略是一场精心策划、冷静推进、眼光长远、目标明确的历史战役。在产品准备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江淮汽车没有为初级的利润而盲目奔赴市场,既有效保护了企业和产品品牌,又为产品的全面成熟积累了时间,合理地把握了政策调整的有利因素,而且为高标准的重卡生产完成了高标准的管理和设备准备。
新"格尔发"拥有更丰富的综合优势,吻合中国市场已经突显出的三大发展趋势,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