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锐减,车身、底盘等的进口量在已经很低的基础上再度大副下降,现已到了微乎其微的程度。这是否表明我国零部件产品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呢?
对此目前有专家提醒说,国内业界还不能盲目乐观。进口量大副降低,并不能代表国内零部件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因为现在国内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整个产业素质的问题,要跟上国际水平,还得付出很多努力。
国产件替代只是进口件锐减的因素之一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水平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汽车一样,国产件对进口件的替代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应该是进口件锐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汽车业界老专家陈光祖认为,现在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如ISO/TS16949等,并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一批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已与国际水平非常接近。这使一部分零部件企业进入到国际采购体系中。
说到车身、底盘等的进口量大副缩减,本报首席观察员杜芳慈指出,这与我国车身自主研发起步较早有很大的关系。据他讲,车身是我国最早自主开发的零部件之一,至今大约已有10年时间。多年的发展,使车身制造在工艺、模具、冲压、焊接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陈光祖说,“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我国在车身、底盘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应该说,这恰恰生命国外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增多了。”
杜芳慈也认为,这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自主开发、生产能力的提高。国产件替代只是进口件锐减的因素之一。
成本要求使跨国公司加快零部件本土化步伐
谈到零部件进口量锐减的原因,专家们不约而同的谈到了“本土化”问题。陈祖光认为,由于关税差异,本土化生产较直接进口会使成本减低很多,进入城市经济开发区、特区,还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条件。同时,《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实施,促使跨国集团加快了零部件的本土化步伐。
杜芳慈也察觉到跨国公司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认为,跨国公司对零部件的本土化工作早就在进行了。尽管《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今年4月才颁布,但酝酿时间很长,汽车企业、跨国公司都早已心知肚明。同时,我国长期的国产化要求,也使跨国公司深知,本土化生产势在必行。
陈祖光还特别指出,这种进步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而非本土化生产企业。相反,这反而使本土企业的处境变的越来越艰难。
动态性差距凸显零部件整体素质问题
有专家认为,表面上看,进口量减少反映出的是国内零部件水平提高。事实上,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据分析,目前我国零部件进步较大的部分主要还是在机械件方面,在电子产品等方面的差距则很大,尤其是在电子控制技术方面,许多电子产品国内企业还做不了,此外在自动变速箱方面,国内几乎还是空白。
最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这种差距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性的。据接,现代汽车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技术更新快,早已不是原来国内通常所说的80年代、90年代国际水平的概念。一项新专利下一步将向哪个方向发展,专家都很难搞清楚,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技术发展,往往是突破性的。
“以方向机的转向器为例,以前没有助力,后来有了气动、液压助力,再后来这些技术得到普及,经过努力,国内企业掌握了这项技术,也基本上能生产了。然而此刻,国际先进的转向助力已经发展到更为先进的智能化电动助力了。我们始终是跟在人家的后面走。”陈光祖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国内外汽车技术的动态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