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富士康,北有不锈钢”。这是省城太原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写照,前者是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典范,后者是传统产业新型化的代表。就在这南北两大项目之外,还有着令人振奋的产业构想,其中贯注了山西工业的精髓,也凝结了几代人的期盼与梦想,这就是让重型汽车项目在重组中一跃而起,横空出世!
重卡的话题在刚刚开幕的中国(太原)汽车展销会上也引起了关注。市民们是冲着时尚轿车而来的,而会看门道的行家们却敏感地嗅到了时尚之外的一种强烈意图:一些生产重卡的国内知名企业借此机会频频“放电”,有的欲展示最新重卡车型,有的干脆要为自己的车型起名为“运煤王”……在这种现象背后,一组数字说明了一切:山西省目前在册的重卡已达18.9万辆,仅2004年就增加2.5万辆,其数量约占全国总需求的1/12……正因如此,别人带着样车来到了我们家门口。而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更加关注山西自己的重卡项目。
2003年过后,有人曾将国内重型汽车生产企业划分为四大军团,在第四军团的部队中,我们终于找到了山西省汽车工业集团的名号…… 机遇面前的失落
山西制造汽车的梦想由来已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山西就在尝试组装汽车;1956年,一汽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而那一时期,山西人正沉醉于对苏联“嘎斯”汽车产品的仿造……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山西人掀开了新的一页:1986年10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签订协议,决定联合开发生产EQ153重型载货车,之后,山西省开始转入整车生产,与重型汽车结下了最初的姻缘。
然而,山西的重汽之路走得十分艰难。由于种种原因,山西汽车制造厂的产品上市时,技术已经落后,竞争能力越来越弱,现已濒临停产困境。
就在山西的重汽陷入困境之际,国内外汽车产业早已换了几代人间。今年,国内汽车产量甚至有望达到600万辆,果真如此,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而纵观国内重汽行业形势,也早已是风起云涌,期间,山西重汽工业一次次错过了发展良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形势促使国内汽车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许多地方都在就发展汽车工业谈引进,谈合资,山西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上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开始出现集团化发展趋势,对于失去了一次机遇的山西来讲,这又是一次联合强手、爆发自身实力的机会,当时,这个机会甚至已经敲响了山西的大门,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东风公司非常关注山西这块市场,很想在这里拥有自己的一个基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合作最终没有成为现实。
机遇还在出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高速公路的发展促进了公路运输业,从那时至今将近10年的时间里,重型车行业面临黄金一般的机遇。这种机遇可以用数据直观地加以描述:1991至1998年,8吨以上的载重车年产量尚徘徊在3万辆左右,1999年后,产量有了非常突出的增长,从3.4万辆增加到4.7万辆、8.2万辆、15.7万辆、25.5万辆、26万辆、35万辆……几年时间就增长了10倍。对于这一段难得的机遇期,我们还可以用一个例子予以对比说明:福田汽车正是由上世纪90年代末从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城市发家,先生产农用车,然后生产轻卡,逐步涉足重卡生产。期间,这个公司的产量和技术合成能力、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一步步培养起来。机遇期成了这家公司的成长期,短短几年时间它由“婴儿”成长起来,直至成为重汽领域内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涉足重汽生产的第二年,其重汽产销量已突破1万辆大关!而对于一直想要发展重汽产业的山西来讲,机遇却又一次失去了。
经过连续多年超过50%的高速成长之后,国内重型卡车市场在2003年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当时,业内预计2004年的重型车市场将延续2003年以来相对缓慢的增长,可谁也没有想到,2004年,随着全国大力度治理公路超载超限,加之新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直接引发了重型汽车市场的一轮井喷行情。
与这轮行情联系在一起的,是煤炭价格的上扬,是山西运输市场潜力的集中释放,为此,国内重汽军团纷纷将目光投向山西市场。 这次井喷行情以及山西重汽市场的突出表现不能不让人生出几多联想:假如山西的重汽项目早日改造出炉,那将是何等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