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捷报频传———2005年,在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竞争空前惨烈的态势下,江汽集团以销售整体车15万辆、销售收入125亿元、利润总额13亿元的骄人业绩,雄居国内14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效益榜首,主要经营指标连续14年保持年均50%的增幅,实现了协调平衡基础上的超常规发展。
在我国汽车行业,江汽原本名不见经传。没有国家投资、政策资源有限、技术力量薄弱,但它却在激烈的竞争中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行业排名从29位一路飚升到第8位,成为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
江汽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说:“瞄准市场,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江汽1964年建厂,1968年生产出第一辆江淮牌汽车,到1990年年产销不足千辆,企业严重亏损,难以为继。这一年,40岁的左延安临危受命,他提出新的决策思路:“‘地方游击队’与‘国家队’同台竞争,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骛远。只有找准市场定位,自主创新,才能在夹缝中生存。”
90年代初,劳动力流动加剧,交通运输盛况空前,中型客车供不应求,左延安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江汽当即集中全部资源,开发自主产品。不到一年就研发出了7米系列的客车专用底盘,不仅改变了我国长期用货车底盘改装客车的历史,也创立了专业生产客车底盘这一领域。该产品1991年当年就销售1000多台,随后的3年销售增幅分别达100%、150%、200%,7米客车底盘抢占了国内同类产品80%的市场份额。
有了初步积累,江汽又瞄准轻卡市场果断出击,迅速推出自己的产品。1995年自主研发的HFC1061系列JAC轻卡问世,逐步形成“威铃”、“帅铃”、“康铃”三大系列,成为国内产品型谱最完善的轻卡生产企业。
2000年,江汽根据市场需求,引进韩国现代公司客车制造技术,开始进行二次创新,并适时研制出HFC6500瑞风商务车,于2005年投放市场,当年就销售31516辆。
与此同时,江汽引进韩国现代公司HD系列产品中水泥搅拌车和牵引车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道路状况及货运特点,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新款格尔发重型卡车产品,水泥搅拌车、牵引车、载货汽车、自卸车、泵车等陆续问世,形成完整的重卡产品型谱。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能否生产发动机,是衡量汽车企业实力的标尺。2003年,江汽启动了发动机的自主研发工作,很快自主研制出2.4L汽油发动机样机,其产品性能、技术水平均达到国内同类型产品的领先地位。
2004年,为进一步提升发动机的潜能,江汽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相继研制开发出2.4LCBR、2.2LTCI型汽油发动机,目前这些发动机已批量使用在公司现有产品上,“中国车中国心”从此不再是梦想。
通过发动机的开发,江汽在利用全球资源自主开发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一批优秀的产品研发人员脱颖而出。目前,江汽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销售收入的3%,2005年超过了5亿元,为研发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产品提供了保证。
始终坚持靠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准确把握市场敢与强手竞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江汽集团从当年产量不足千辆、已经资不抵债的地方汽车小厂,发展到拥有两家上市公司、12家全资、控股子公司,汽车综合年生产能力20万辆、门类较全的综合性汽车集团,成为国内汽车行业唯一没有与国际资本结合却有自主品牌、唯一没有轿车项目却雄居中国汽车工业“十强”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