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某企业生产的轻型卡车,由于柴油发动机噪声值达不到俄罗斯的国家标准,没有通过认证,被挡在了俄罗斯大门外。仅这一笔合同,我们就损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日前,一位做汽车出口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有合作关系,这位人士不愿意透露这家轻型卡车生产企业的名称,但是他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经手的出口俄罗斯的汽车贸易中,很多合同因为汽车产品噪声不达标而最终得不到落实。
近几年,国内商用车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并开始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军。但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也在逐渐增高,噪声控制成为排放、安全等技术障碍以外,我国汽车产品遇到的新的门槛。
已有技术门槛在增高
我国商用车自主品牌占领了大部分国内市场,其发展的水平以及与国际汽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相对乘用车来说更加明显,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更能发挥成本优势。但目前我国商用车出口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北非以及南美市场,欧美市场正处于开拓的初期阶段。在向欧美等汽车发达国家进军的进程中,我们的一些企业在艰难地通过安全、排放等技术门槛后,又遇到了新的障碍——噪声控制。在我国目前对欧美的整车出口中,95%都是高尔夫车、沙滩车等低附加值的娱乐性载人机动车,而载货车或客车的数量极其有限。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企业忙于海外市场开拓的时候,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也在不断增高。
美国交通部的安全标准、联邦空气污染控制标准和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都比20年前日本汽车进军美国市场时加严了许多,而目前大部分国产汽车在这些方面还不能达到美国的现行标准,这是几年来,国产车进军美国市场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
不久前,欧洲已经开始执行欧Ⅳ汽车排放标准,而欧Ⅴ排放标准有可能在2008年年中正式实行。目前,欧Ⅴ排放标准中关于重型载货车的相关内容已经通过讨论,毫无疑问,现行和准备实行的排放标准比过去更加严格。
除了我们已经熟知的安全、排放、燃油经济性法规和标准外,欧美等国还有一些阻挡国外汽车产品进口的壁垒。据介绍,欧盟近年来提高了对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国外产品的质量要求,而且明确规定,只有在欧盟境内拥有注册公司的买家才有资格进行国际贸易。这意味着欧盟把对产品质量把关的责任交给了经销商,如果查出其代理的进口产品有违反相关质量条例的问题,将对其实行严厉的惩罚。欧盟这一措施使代理商对自己代理的进口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视,无疑,这也增加了进入者的进入难度。
噪声控制 我国汽车业的“短板”
“由于近几年来,国内汽车产品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标准逐渐加严,推行的力度和速度都大于国外,因此引起了国内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在噪声控制方面,国内推进的速度则相对较慢,近两年才提高了标准,而且与国外现行标准的差距比较大。目前,国内有些汽车产品还未达到国家新的汽车噪声控制标准,出口时就遇到了更多的问题。”从事汽车噪声振动研究20多年的专家宫镇教授说。最近,宫教授在美国一家汽车检测机构工作的学生告诉他,国内一家汽车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因为排放、噪声检测两项
指标都不合格,而未能进入美国市场。
宫镇教授表示,在排放、噪声控制等方面,我们的汽车与国外产品还有较大差距。 国内有些企业的卡车和客车少量出口时还能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住噪声,但产品上批量后,就达不到标准了。汽车噪声有一个特点就是个性化,比如在客车噪声中,风扇噪声较大是一个共性问题,但在同一批车中,一辆车的风扇噪声与另一辆车风扇噪声的起因就可能不同。解决的办法应该从设计研发时就着手进行,而不是等车生产出来后再进行补救。由于我国汽车产品大多来自于引进技术,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特别是很长一段时间对噪声控制这一课题不够重视,使其成为汽车制造业的短板。
欧洲一家第三方认证机构西班牙伊迪达机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首席代表黄坚说,在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进行标准认证时,常发现一些商用车由于噪声不符合当地标准而被拒之门外。
噪声成为汽车出口的新“拦路虎”
进入国际市场,就要面对进口国设置的技术壁垒。在不断增高的技术壁垒中,噪声控制成为目前我国商用车出口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技术关键点。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务林博士表示,欧美国家的噪声标准比我国要严格,而且还在逐渐加严。在商用车方面,我们现在执行的标准仅相当于欧美国家八九年前的标准。
一位商用车企业负责出口业务的经理说,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不同车型的重新认证对企业来说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拓展欧美市场时,当地实施的排放、安全、噪声等标准,是中国汽车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市场,对噪声的控制越来越严格。”黄坚说,“比如对汽车的内部噪声控制,目前虽然还没有标准,但是国外已经非常重视,也许在某个时候,欧美就会出现车内噪声控制标准,这应该引起国内企业的高度重视。”
“噪声是我国汽车出口的新拦路虎。”宫镇教授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