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长沙市商务局获悉,长沙工业的经济效益已经走到全国城市的前列。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一路攀升,规模工业利税由2000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50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约占全省的40%。在全国44个中心城市中,工业资金利税率继续排第一位。
三大产业集群初现
长沙着力培育企业明星,打造企业联合舰队,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长丰猎豹、远大空调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越来越强大,拉动配套企业共同发展。工程机械已形成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和山河智能等核心企业群;家电制造形成以远大空调、伊莱克斯为主的企业核心;汽车制造形成四大整车即长丰越野车、三一重卡、三湘客车和北汽福田轻卡和三大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格局,呈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去年,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随着三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越来越多的配套企业开始聚集发展,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产业布局和生产分工也越来越明细。素以“刀剪之乡”驰名的捞刀河镇瞄准工程机械制造业,如今已有20多家企业落户,它们通过与三一、中联等知名企业配套生产逐渐“强筋壮骨”。如湖南中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1996年年产值仅150万元,通过给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进行配套生产,到去年产值近1亿元。长沙另一工业重镇星沙其周边20公里内就崛起100多家车身、车架、车箱、钢板弹簧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尤其是世界著名汽车电器生产商德国博世去年投资6000万欧元,在星沙开始打造中国国内最大的汽车电器基地,让长沙的汽车产业链变得更加“粗壮”。
产业结构大变样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5年,长沙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10.3:38.9:50.8调整为2005年的7.6:44.1:48.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6.7个百分点。
从行业结构来看,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和烟草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已经占据了规模工业的50%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民营和股份制企业成为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力量,从2000年的237户,增加到2005年的1252户,在地方税收中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32%大幅增加到2005年的50%以上。
从轻重工业结构来看,反映工业综合实力的重工业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25%;从规模结构看,规模工业企业数从2000年的708户增加到了2005年的1505户,翻了一番多;从技术结构看,反映结构优化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从2000年的1.04吨标煤减少到2005年的0.41吨标煤,下降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