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左延安领导的江淮集团是去年惟一一家同比利润增长的汽车企业,引来业内多位老总“学习江淮”。
人大代表左延安在业界被看作徽商造车的代表人物。眼光独到是徽商的特点。3月4日晚上,正在北京参会的江淮集团董事长接受记者专访时聊起的话题也是那么与众不同:让9亿中国农民也享受汽车文明。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向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中央财政每支出的6.5元钱中,就有1元钱实实在在花在了农民的身上。
在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商用车和乘用车大规模进入农村便有了现实基础。作为江淮集团的掌舵人,57岁的左延安用清晰的思维,描绘出农村“居者有其屋,出者有其车”的蓝图。
农村汽车市场需要梯次开发
记者:十一五规划中有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公路“村村通”在慢慢实现,在这样的趋势下,广大农民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到汽车文明的日子是否到来不远?您怎样看待农村汽车市场?
左延安:农村汽车市场毫无疑问是个大市场,中国汽车市场潜力最大的就是这一块。但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农村的汽车市场和农民的购买力是强相关的,关键是如何让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升,这是最大的问题。
目前来看,农村整体购买力还不强,中国13亿人口真正有购买力的也就3亿左右。9亿多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上还在缓慢成长。第二个问题是农村的汽车消费环境,特别是乘用车的消费环境还有一个培育过程。现在道路修建已经搞“村村通”了,但是停车修车这些汽车服务业的培育还有一个过程。所以对农村汽车市场的看法一方面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另一方面它还有一个培育过程,不能过于乐观。
记者:现在有没有人在研究农村人口的汽车消费需求?他们的需求和城市人有什么具体区别?
左延安:据我所知,中汽协会有这样的课题组在做研究,就如80年代初期研究农村市场一样,有专门的市场调研队,现在也有人在做百强汽车县的巡展,实际上就是市场需求试探性的活动,看市场反应。
我深切的体会是农民购买的选择点和城市不同,他们要求耐用皮实便宜,而对舒适性要求稍低,农村只要便宜100块钱就觉得值,需求的层次上有差别。农民的需求,首先是吃饱吃好,其次是盖房子,然后才是解决出行问题。
比如我老家枞阳,有不少人买车,主要是自己用,但如果有邻居朋友要上哪里去,又可以作为出租车使用,收取现金,不上牌,不交营运税。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
记者:江淮是做商用车起家的,绝大部分重卡和轻卡产品销往农村市场。大多数乘用车企业在城市里因为价格战而丧失利润,2005年汽车业14家国家重点企业中,利润同比下降的企业达9家,利润同比出现增长的只有江淮汽车1家。在对农村市场的把握上,江淮积累了哪些经验?
左延安:从1991年以来,江淮就开始和农村市场打交道。我们的轻卡主要也是销往农村和城郊。产品覆盖面一方面不断在农村扎根,另一方面开始从“农村包围城市”。我们的市场整体走向是很明确的,比如卡车最开始从珠三角地区卖,然后是沿海北上,点连成线,然后从东往西逐步推进,学会把握农村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市场特性。例如沿海地区的农村购买力要强一些,到河南、河北,中部地区,价格要便宜一点,但是货要好,这就是农村市场的真正状态。
作为多年来服务农村、以卡车为主的企业,我们对农村市场的梯次开发策略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从发达地区起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的农村就比较富裕,购买力不亚于中部地区城市,我们开发的基本车型满足这些市场,到中部地区我们产品价位相对低,开发针对这些市场的产品。实践证明,这种梯次推进的战略就是把我们这么多年自主研发的产品技术和不同地域的农村市场相结合,为不同经济区域的农民提供更好适合他们的产品。
农村交通应重点发展公交
记者:我看到一个数据说,在临安,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汽车量,由上年的1辆增加到2005年4辆。在发达地区的农村,汽车作为生活消费品正快速进入农村百姓家。那农村的服务网络应该怎么做?怎么保证和人口规模相匹配的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的实现?
左延安:我认为,十一五期间,在高端产品保有量比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城市),要不断建设4S店为主的网络。在农村,则要实事求是,重点强调卖车和服务的功能,不强调统一的形象识别和非常规范的4S店,但是基本形象要有。农村网络和城市网络是不完全一样的,需要形成一级经销,二级经销和三级经销:在一个地级市,有一个中心的一级经销商,到县一级,是二级经销,到一些人口保有量大和购买力强的村,需要设三级网络。
农村的网络一是卖车,二是服务,特别强调售后服务。
我个人觉得,未来农村汽车市场要建像加油站一样的网络,有路的地方一定有加油站。汽车销售和服务网络也要合理布局,疏密有度,整个网络体系里面有竞争也有合作,从实事求是出发,建卖车和服务为重点的网络。
农村要有差异化法规建设
记者:既然农村客运市场是一块很大的蛋糕,江淮有没有针对该市场的十一五农村规划?
左延安:十一五期间江淮会更深层次的服务农村市场。我们目前的产品结构是具有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市场的基础的。第一是产品,产品准备没有问题。第二是营销网络,不能静态地看农村市场需求,5年以后中部农村的购买力起来了,我还有产品来适应他们。对中国农村市场的把握是我们的一个强项。
当然,一个企业不可能把所有市场做尽,还是选择自己强项。我强调第一要把握市场需要什么东西,第二要把握我自己能做什么东西,我现在不能做的东西我有没有资源今后能做。江淮一直在做自己的资源和市场的需求的交集。不能什么市场都想要,这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力的提升,二是以服务体系为重点的营销网络建设,这是江淮十一五期间在农村市场的两个着力点。
记者:一旦农村市场的汽车保有量上升,政府在这方面的法规是否要跟上?十一五期间政府对农村机动车排放有法规要颁布吗?
左延安:随着农村汽车市场繁荣之后,政府对排放,油耗,安全性的要求就会提高,这样的法规一定会出台。
目前农村市场有低速机动车标准,但是随着整个社会进步,法规的区域性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如美国现在是各个州立法,发达地区立法跟欠发达地区肯定是不一样的。农村购买力有限,你叫西部很多地区买欧三排放的车辆吗?一个也买不起。
东部地区的排放总量和西部差距太大。城市已经作出榜样了,北京第一个颁布欧三排放规定,接着是深圳,上海也会效仿。第二层面是到中部城市,省会城市,然后到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往下延深,必然是这样的过程。
我认为差异化的法规建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要一概否定地方法规,地方法规也体现了实事求是。法规是需要分地区,分时间段不断完善的。
汽车出口不能步纺织品后尘
记者:您今年的提案之一是《关于进一步规范对外贸易秩序的建议》,其中提到建议由商务部牵头,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相应的进出口规定。为什么想到要提出口方面的建议?
我知道江淮今年出口目标是突破1万台,现在江淮也成立了海外营销公司,把出口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思考。
左延安:我这个建议主要意思是商务部应该提供一些规范出口的咨询。商务部于2005年12月公布设立首批进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19家,但目前没有服务于汽车领域的单位。这些服务中心在国际上对外的力度也比不上国家的声音。同时由于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速度慢,今年WTO贸易政策审议马来西亚是1月16-18日,但我们接到通知已是2月13日,反馈的马来西亚贸易壁垒信息错过了审议时间。再次审议马方,WTO可能要安排在2年以后了。
我希望商务部对贸易环境、准入条件两方面给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意见,避免国内企业过度竞争,争到最后把市场争掉。纺织品就是典型的案例,外国人买了你的便宜货还不讲你好话。汽车出口刚刚开始,不能步其后尘。
“造车徽商”左延安
在对左延安的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的一个考证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
左的简历上,籍贯是安徽枞阳。枞阳隶属安庆,明朝时安庆曾出过一位铮铮铁骨的东林大儒左光斗。在中学时的语文课上,读过“桐城派”大家方苞的名篇《左忠毅公逸事》,对那位慷慨忠义之士的印象颇为深刻。当下就有一个猜想,籍贯安庆枞阳的左延安,是否是左光斗的后裔?
见到这位江淮集团掌门人之后,我立刻向他求证。左延安微微一笑,说“我祖上确是左光斗,你怎么对此有兴趣?”
也许是深受先祖优秀品格的影响,坚毅执着、重视人才是江淮集团这位核心人物最突出的特点,使他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部小厂建设成一个销售收入为122亿元,已经连续15年保持16%以上增长的国有重点汽车集团。
江淮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的是“家园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这些在外人看来不能短期见效的东西,江淮数十年一以贯之,并且在细节上坚持到底,比如江淮有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进委员会。
左延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和很多合资企业相比,我们的人才、管理、技术都不是最优的,那我们就要用文化来做整合,整合出属于江淮自身的最优秀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