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的第一品牌“解放”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历史。
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中型卡车诞生了。这个汽车品牌的出现,彻底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自此,“解放”的发展就牢牢地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骄傲,“解放”代表了中国汽车打造自主品牌的决心,也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共同成长。历经50年的风风雨雨、50年的艰苦奋斗,“解放”始终坚持自主品牌,高举自主创新的大旗,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的创新之路,企业逐步壮大,“解放”的品牌价值也达到了2006年的114.6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卡车制造业榜首。
然而“解放”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从第一辆“解放”卡车下线的1956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30年间“解放”并没有对自身的产品进行有效的改进。改革开放后外国汽车的涌入,带来了新的尖端技术,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曾经是国人骄傲的“解放”,渐渐落伍了。
自主创新带来新的辉煌 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让“解放”
这样一个老品牌在竞争中焕发活力、保持优势?
一汽贸易总公司总经理蔡真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家国际著名卡车制造商和一汽“解放”洽谈合资,这家公司的实力雄厚,如果选择合资可以为“解放”带来可观的效益,然而对方在谈判中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合资产品要放弃“解放”品牌,必须使用对方的品牌。
“经过3年的艰苦谈判,双方始终达不成一致,我们只好放弃了合资,选择了迎难而上,力争通过创新保住‘解放’这个品牌。”事隔多年,在蔡真法的脸上依然能够看到当初“解放”人选择这条路时的坚毅。
自主创新首先要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解放”在一汽集团“开放合作、自主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根据自身情况,实施了面向未来竞争的“1233”的投资战略:其中“1”是建设一个具有自主、持续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其中“2”是指建立完善采购、销售两个网络,提高采购水平和营销能力;第一个“3”是指集中精力干好发动机、变速箱和桥三大总成;第二个“3”是指集中精力提高焊接、涂装和总装三大工艺水平。为了这个战略的实施,解放的投资超过了70亿元,仅三大工艺改造一项就投入了10多亿元。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解放”十分重视研发人才队伍的培养。“我们每个研发人员每年都要进行超过200学时的培训,还经常出国学习,参与和国外合作项目。在我们这里,出国和出差一样的频繁。”一汽公司技术中心车身身部主任工程师叶福恒表示,目前解放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技术人才队伍。
经过巨大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CA6DL柴油机、“解放”奥威重卡、“解放”J6重卡……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在“解放”陆续研制成功。“解放”投资14.5亿元建设的包括驾驶室焊装、涂装、内饰、整车装配生产线及车架生产线的年产能达到10万辆的现代化卡车新基地也已全面投产。
2004年,“解放”卡车代表一汽集团的第一个年产百万辆走下生产线。在一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中,“解放”中重型卡车占据了销量的38.6%。2006年,“解放”卡车销售达到13.15万辆,继续保持着国际中重型卡车单一品牌的销量领先地位。
一汽“解放”品牌自主的开放式发展的核心内容,还包括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整合国际资源,逐步形成自主研发体系和国际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稳步提升“解放”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我们没有选择合资,但并不排斥国际合作。”蔡真法解释说。
如今,标志着全面提升“解放”品牌含金量的三大核心技术引进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与德国道依茨公司合作引进的道依茨发动机,已经形成年产5万台的生产能力;与日产公司签订技术引进车桥项目,经过改造实现了457冲焊桥、轮边减速桥和日产柴桥的混流生产;与美国伊顿公司合资和引进系列变速箱产品的项目也已开始生产。另一方面,“解放”实行精益生产方式,借鉴世界先进汽车企业的发展经验,重新设计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生产现场管理体系、物流、人力资源体系,建立了一个面向未来竞争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产品换型和管理转型同步。从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上保障了“解放”产品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这些项目的进行,“解放”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解放”的研发人员不仅掌握了先进的产品技术,而且还建立了科学的产品研发流程和质量保证体系。将国际先进经验与自主研发的最佳实践相结合,使得“解放”产品开发在时间、质量和成本方面都获得了优势,确保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自主发展志存高远
“十一五”期间,一汽集团的经营战略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开放合作,自主发展”变成了“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看似只有顺序的颠倒,却代表了一汽进一步加强自主开发的决心。解放作为一汽自主品牌阵营中的主力军,将在“十一五”期间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他们也定下了2010年“解放”卡车产量达到20万辆的目标。
蔡真法表示,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一汽“解放”的自主发展将进一步强化。通过职能清晰、责权对称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科学的操作流程,“解放”的经营管理水平将进一步增强。“解放”在技术、产品、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将转化成为更加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在产品技术层面,将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高“解放”卡车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满足市场细分和需求结构变化对产品技术的要求。同时,技术转化速度将进一步提高,在重型、中重型等领域巩固“解放”产品技术的领先地位。
在生产领域,通过提升装备水平和工艺质量,推行精益生产方式,进一步增强“解放”卡车的质量品质,同时全面满足市场对产能及生产效率的要求。
在营销领域,“解放”将通过营销机制的改善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和市场开拓能力。提升营销服务体系的管理与支持能力,扩大“解放”在专用车等领域的合作局面,巩固“解放”的市场领导地位。
同时,解放将继续加强在产品技术、经营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转化吸收世界先进汽车企业的发展成果,打造解放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强化,解放自主发展的基础将更加坚实。解放自主品牌将对中国汽车产业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蔡真法表示。
打造自主品牌是一种责任
在采访过程中,一汽公司技术中心车身身部主任工程师叶福恒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为了保证‘解放’的性能达标,我们在研制过程中都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把车运到黑河,在室外零下40多摄氏度的低温下进行发动机低温冷启动测试;到吐鲁番测试时我们又选择在风沙最大的季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产品适应各种情况,保证用户在各种路况和天气条件下的正常行驶。这是国外很多大公司都没有做到的。”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源于对自主品牌的责任感。“打造自主品牌不仅仅是我们占领市场的一种手段,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蔡真法对这种责任也很有感触。
他解释说,这个责任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象征,一汽“解放”品牌代表了中国汽车从无到有、自主发展、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中国汽车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解放”这个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元勋品牌培育好、发展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在一汽集团的发展中,一汽“解放”源起并推动了一汽建厂创业、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创业。“解放”自主品牌的发展在一汽集团的整体战略格局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是当前中国卡车市场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卡车市场正逐步成为跨国汽车巨头角逐的战场。面对市场资源与核心技术的竞争,不自主,就无法获取良性、持续的发展。因此,“解放”作为民族汽车工业的元勋品牌,作为担负重大社会责任的国有大型企业,自主本色决不能背弃。
“这三方面都是‘解放’在自主创新路上所肩负的责任,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护好这个品牌,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蔡真法信心百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