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像现代物流业这样在短短的数年内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入世的这5年中。5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正在走向理性和成熟。
物流产业地位确立
5年来,物流类报纸、杂志、图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各类物流论坛、研讨会目不暇接;100多家物流研究机构相继设立,每年产生的物流专业论文数以万计;物流问题进入人大、政协提案,进入各级领导的报告、讲话,特别是在200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外资物流巨头在这5年中,纷纷进入中国,抢摊市场。物流巨头的进入对于中国的物流业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有关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民营物流企业是通过为外资企业服务,才开始学习物流的管理与技术,从而进入物流行业的。如今大多数知名的民营物流企业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加入WTO以来的5年中获得了超常规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员工上万人、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甚至是20亿元以上的民营物流企业。许多民营物流企业在这几年中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和全国性网络布局,正在谋划向国外、境外发展。与此同时,原来隶属于铁道、民航、邮政、外贸和交通等部委的传统物流企业,绝大部分也是在这5年中完成了改制重组,走上现代物流综合服务提供商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外资物流的进入,不仅没有冲垮民族物流企业,相反,在竞争与融合中,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同5年前相比,我国物流供给服务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管理与技术创新
在2001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还没有“物流园区”这样的词条。现在,据不完全统计,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项目超过200个,有一些已经相对成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5年前,大多数50年以上库龄的仓库仍在“超期服役”,现在,立体仓库、托盘、货架、集装箱、机动工业车辆、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技术装备大量使用。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进物流信息化,使我国现代物流业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物流信息平台从无到有,企业信息系统加快了升级改造步伐,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出现。物流管理与技术创新,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区港联动、仓单质押、物流地产等由概念进入实施阶段。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全面订单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实时查询系统和无线射频技术等开始被国内物流企业所掌握运用。
物流业基础工作全面推进
5年前,带有“物流”两字的行业协会还很少见。现在,不仅全国性物流行业协会工作全面开展,而且绝大多省区市建立了物流行业协会,许多省会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的物流行业协会也在建立,标志着物流作为一个行业正在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各项行业基础性工作,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行业协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下全面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十一五规划》制定,许多基础标准开始实施;物流社会统计制度已经建立,基本的物流统计数据公开发布;开办物流专业的各类学校上千所,在校生超过50万人,物流职业资格培训深入开展;多种物流科技奖项开始评审并形成制度,《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等记录行业发展变化的基础资料按年度出版。
变革管理体制 改善政策环境
按照加入WTO的相关承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与现代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200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商务部等13个政府部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两家行业协会组成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于2005年建立,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从自身职能出发做了大量工作,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合力正在形成。各省市自治区明确了现代物流工作的牵头部门,不少地方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表明:“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左右,明显快于“十五”时期GDP增长9.5%的水平;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5%,等于节约社会物流费用合计近1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2005年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当年服务业增加值的16.6%,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同时,现代物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入世5年来,特别是2005年物流领域对外资全面开放以来,外资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从业态上看,不仅有物流服务业,也包括为物流运作提供配套服务的物流地产、设施设备、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方面;从企业类型上,不仅有知名的大型企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企业;在进入地域上,不再局限于经济中心城市,正在向二三线城市扩展;在合作方式上,投资、并购、独资的倾向愈来愈明显。
我国物流虽有较快发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虽然是“物流大国”,还不是“物流强国”。面对汹涌而来的国际竞争,国内企业应该积极应对,探索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做强做大民族物流企业。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也应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开放条件下物流行业监管服务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