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最初谈自主品牌的人都是很单纯的,不过就是想为中国汽车工业荐言献策而已。“何龙之争”原想把自主品牌的讨论变成论战,没想到被媒体放大后,反而成了闹剧。在口水纷飞的唇枪舌剑中,没有真正的胜出者,因为没有任何人的言论能影响到汽车企业的运作。那些试图为自主品牌编写一本指导教材的学者们普遍感到失望,因为企业走的路跟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在他们为自主品牌分门别类的过程中,他们也充分领略到了信息爆炸的威力。
其实笔者认为,讨论自主品牌远不如讨论民族工业容易。“自主品牌”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拿到知识产权,并不代表你拥有了自主能力;而“自主能力”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有没有自主能力,不是一个行外人能够搞清楚的。即使是一个熟悉内幕的人,由于对汽车研发体系的不了解,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未必能够领悟到真谛。
每个人都有权利谈论民族工业,要想实现“百家争鸣”并不难,而自主品牌能有“三言堂”就已经不错了。媒体还是希望再挑起个“XX之争”的论战,为风平浪静的汽车业做一些调剂。当然,空洞刻板的说教就免了,我们宁愿去听那些离经叛道的故事和令人咋舌的小道消息。
合资企业自主研发命运多舛
中国搞汽车工业的这些人,在要不要搞研发,搞什么研发,如何研发,特别是研发成果的使用上,都有所谓的“决定权”。由于不同的合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自主研发落实到每一个合资企业身上,其结果都是大相径庭的。
首先,每个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命运有很大的差别,这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战略。先进入的市场空间比较大,能赚一点儿钱,但未必能赚到大钱,后进入的只有抢他人的市场。现在大家都聚在这里,如何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如果现有产品完全可以占领市场,自主研发没有必要,说搞研发也是摆空架子。只有在企业没有车型可供应中国市场的时候,自主研发才能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要考虑的问题是,目前合资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够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比如说跨国公司全球平台的资源,怎么在不泄漏技术信息的前提下交给你来使用?双方合作研发能达到怎样的融洽关系?中外研发人员的分工是什么?在中方研发人员对关键技术一知半解或基本无知的情况下,这种合作怎么进行?
五大系别情况迥异
日系企业:危机意识非常强,比较开化。日系企业认为,没有相当程度的国产化,就没有办法生存;如果不能实现产品同时化、同质化,也没有办法生存。目前日系企业在中国势如破竹,零部件配套能力最强,产品同步速度最快,基本上能够实现同质化、同时化。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日系企业都不缺车型,他们现有车型在中国卖得都很好,所以基本上没有考虑过在合资企业内部搞自主研发的问题。
韩系企业: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比较封闭。韩系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的经验通常比较缺乏,没有太多海外合作的经验,所谓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制造过程。目前,韩系企业也陷入了一个品牌瓶颈当中,在切入市场时普遍采用低价位战略,对他们提升品牌价值是一个阻碍。他们既要解决好当前的经营问题,又要为品牌价值的提升伤脑筋。基于韩国人性格上的保守,在研发问题上未必会和中方保持一致。
德系企业:品牌优越感非常强,比较孤傲。对于德系企业来说,品牌是巨大的资源,同时又是巨大的包袱。这样的企业,想在中国搞创新或者在相当程度上推进国产化,都是非常困难的。简单地说,他们认为德国人干得最好,对其他人,特别是中国人,是非常不信任的。这种自我优越感和惟我独尊的态度,是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障碍。他们不是不愿合作,而是对产品品质太教条了,企盼他们手把手交你怎么去做,是不现实的。
美系企业:合作意识非常强,比较友好。和美国人合作,一般来说都是很愉快的,与上述几大系别相比,美国人的全球化观念是最强的,只要能赚钱,他们不在乎损失一点尊严或者被你偷去一点儿技术。这就好似美国人谈起自己的车是德国血统,却丝毫不知道脸红一样。所以笔者认为,合资企业的自主车型,能够最早问世的很可能出自美系企业。当然,关键要看中方的觉悟,而不是美国人的脸色。
法系企业:介于德系和美系之间,不太友好,也不是很孤傲。要想和他们合作搞研发,就一定要在谈判上下功夫,坚持中方意见,决不手软,直到他们被你说服为止。
最后推一句名言——
苗圩说:“一个公司有无研发能力,不在于你开发出一两款车。东风和国外公司合作,引进一个车型,国外公司可以将所有的图纸给东风,但国外公司不会告诉为什么取值0.5而非0.3,因为这是多少代人、多少个车型逐渐积累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