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光阴荏苒, 随着2006年的大幕缓缓落下,中国卡车行业即将迎来崭新的2007年。回顾过去,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前提之下,整个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此,笔者网罗了一些具体数据,浅谈一下自己对近年来中国卡车行业的走势分析。
1 国内汽车总体产销稳中有升
在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前提之下,汽车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据来自中汽协最新统计,今年前11个月国内完成汽车产销6592410辆和6454781辆,同比呈现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7.92%和25.49%;
中国载货汽车市场细分为五大市场,即重型货车市场、中型货车市场、轻型货车市场、微型货车市场和半挂牵引车市场。
根据今年前11个月货车销量总计数据显示,重型货车、中型货车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场份额同比也有所回落,回落幅度分别达到1.51和0.2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的重型货车市场仍在低谷中挣扎,对载货汽车市场的贡献度仅为4.23%。相比之下,中型货车市场需求表现较为平和,同比出现小幅增长,增幅达到9.22%,市场贡献度达到10.26%,但市场份额同比仍有0.27个百分点的下降;微型货车市场一改多年来低迷的发展势头,今年市场需求出现高速增长,成为载货汽车市场一大亮点,其销量增幅居于载货车细分市场之首,市场份额同比上升1.35个百分点;轻型货车市场沿袭上年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销量同比呈现12.8%的增长,销量增幅居于货车细分市场第二位,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43个百分点。
1) 国内重型货车市场群雄割据
国内重型货车市场历来竞争激烈,2006年前11个月,重型货车市场基本上被东风、一汽、中国重汽、陕汽、重庆红岩、北汽福田、北方奔驰、安徽江淮、安徽华菱和湖北三环等10家企业所分割。这10家企业合计销售重型货车187168辆,同比增长12.36%;合计占据着重型货车市场96.07%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1.27个百分点。这10家企业合计销售重型货车187168辆,同比增长12.36%;合计占据着重型货车市场96.07%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1.27个百分点。从这10家企业的销量看,各家企业在重型货车领域中演绎着各自的苦乐年华,其中销量呈现高速增长的企业有7家:江淮增长498.24%、陕汽增长83.01%、福田增长77.15%、北方奔驰增长74.22%、安徽华菱增长72.8%、中国重汽增长51.48%、重庆红岩增长30.31%;同时,销量下降的企业有3家,国内两大传统货车企业——一汽和东风的重型货车市场份额继续下降,两家企业合计销售重型货车87476辆,同比下降7.27%,市场份额为44.90%,同比下降14.88个百分点。
2) 国内中型货车市场萎靡不振
今年以来,由于国内货车市场需求的不明朗,导致了中型货车生产企业生存的艰难。来自中汽协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国内中型货车市场上销量超过2000辆(整车及底盘)且较具竞争力的企业有12家,即一汽、东风、江淮、成都王牌、四川银河、陕汽、中国一拖、重庆力帆、湖北三环、庆铃和南汽集团等。这12家企业合计销售中型货车176200辆,比上年同期的176955辆,净减755辆,同比下降了0.43%。
在此期间,国内两大传统中型货车企业——一汽和东风依然主宰着中型货车市场,但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继续下滑,两家企业合计销售中型货车106713辆,同比下降8.77%;市场份额合计达到59.13%,同比下降5.67个百分点。与此情景相反,国内新进入中型货车领域的企业的市场份额迅速攀升,如陕汽、成都王牌、四川银河、安徽江淮、中国一拖等5家企业今年前11个月,中型货车合计销售51939辆,同比增长26.19%,5家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8.78%,同比提升5.98个百分点。
3) 轻型货车市场特点明显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实施国III排放标准,对目前市场上很多品牌只有国I-II排放标准的轻型货车销售产生较大影响,一些非主流的轻卡厂商经营再次陷入困境。
2006年的轻型货车市场上有一特点引人注目,即由生产农用车转型到汽车领域的企业以及以微型货车生产为主的企业的轻卡销量得到快速提升,如中国一拖、重庆力帆、云南金马、精功镇江、成都新大地、长安汽车、金杯汽车、东安黑豹、成都王牌、天津天汽、长城汽车等11家企业,这些企业今年以来轻型货车销量增幅都在30%以上。在这11家企业中,只有金杯汽车一家属于传统轻型货车生产企业。
4) 微型货车市场硝烟四起
2006年国内微型货车市场主要被郴州吉奥、金杯汽车、金杯汽车、一汽集团等10家企业所分割,这10家企业前11个月微型货车销量合计达到251733辆,同比增长20.66%。
除此之外,北汽福田为今年新加入微型货车领域的企业,前11个月完成微型货车销量3683辆;东风公司前11个月微型货车销量达到3168辆,同比增幅高达5992.31%;南京长安销量达到2420辆,同比增幅高达161.62%,这三家企业合计销量达到9271辆,同比增长848.93%,市场份额合计仅为3.53%。
5) 牵引车市场势头火爆
如前所述,今年以来国内半挂牵引车市场需求呈现火爆。由此给国内主要半挂牵引车生产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收成,与其它车型领域中的竞争企业相比,牵引车市场上竞争企业较少,仅有7家企业在该市场上进行着厮杀。在这7家企业中,一汽和中国重汽两家占据着牵引车市场一半的份额,两家市场份额合计达到50.01%。
从牵引车细分市场看,首先,在准拖挂车总质量在25吨~40吨之间的牵引车市场上,竞争企业主要有一汽、陕汽、东风、中国重汽、北汽福田、重庆红岩和北方奔驰等7家企业。其次,在准拖挂车总质量大于40吨的牵引车市场上,竞争企业有4家,即中国重汽、一汽、陕汽和重庆红岩。从这4家企业在该区域段市场份额看,有两家企业市场份额得到大幅提升:即中国重汽提升3.34个百分点;一汽集团提升3.08个百分点;有两家企业大幅下降:即陕汽市场占有率下降4.62个百分点,重庆红岩下降2.69个百分点。
二 国产与进口卡车市场分析
“进口卡车市场正在出现裂缝,越来越多的国产卡车开始填充到这些缝隙中来,中国卡车企业一场集体意识的崛起正在给跨国巨头的优势市场施加压力,这种压力正在促使跨国卡车巨头把中国卡车企业视为真正的对手”,这正是2006年国产与进口卡车市场局势的真实写照。
1 跨国卡车公司利不遮弊
在过去一年的中国载货车市场上,跨国卡车巨头们1至10月份集体拿下4363辆的进口销量和224974178元的贸易额,这个看似不大的数量实际上已分别比去年增长了102.27%和98.89%。这种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国内一批高端重卡固定消费群体业务量的增加,这种增加是基于国内重卡市场发展大环境下的相对增长,这部分群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短时间内国内重卡不可能替代这一部分需求。由此,一种盲目乐观的言论起于坊间,但却遭到了跨国卡车巨头们自身的狙击,没有谁愿意对2006年的具体销量发表详细数据,有的只是含混的概括和预测。
事实上,载货车市场的利好消息遮盖不住的是跨国卡车巨头们在华面临的整体严峻态势,来自海关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都在显示,2006年1至10月份,进口牵引车、水泥搅拌车的销量分别下降37.01%和27.21%。中国卡车企业的集体崛起,品质服务与进口卡车的逐渐接轨,使得成本、价格的优势更加凸现,促使进口卡车市场出现裂缝,国产卡车一步一步的蚕食进口卡车市场,这就是现今国产与进口卡车市场的态势。
2 国产卡车迅速崛起
经过2005年的调整期,2006年,中国重卡市场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去年前11个月,全国已累计生产重卡276229辆,同比增长30.78%,销售重卡278253辆,同比增长27.74%。三大类车型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中国卡车企业正在集体崛起。
新的报废制度也在为国产卡车提供利好的政策因素。行驶60万公里或者达到15年试用期限,就要进行报废处理,在中国,一年跑20万公里很正常,3年就要报废再换新车,进口卡车要比国内卡车贵一半,用车公司的管理者不会不算这笔账。更何况,目前国内的牵引车、水泥搅拌车等基本上和进口车在可靠性和舒适性上没有太大区别。在牵引车、水泥搅拌市场,已基本无异于进口车质量的国产车正在愈来愈大地挤占这部分市场,这种态势在2007年还会继续延续。
3 合资合作和战略角色转换,谁是出路?
进口卡车在华之路将变得越来越狭窄,跨国卡车巨头压力倍增,拯救在华前途,出路在那里?
戴-克和福田的合作由于名额问题屡遭搁浅;雷诺和东风的计划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迫终止,而VOVLO和中国重汽的合作也因合资双方出现巨大分歧而陷入窘境。如今,戴-克与福田的姻缘又浮现出新的生机,但这对于戴-克商用车在华之路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对此事的认识,一些业内人士意见分歧。
1) 战略角色转换:以沃尔沃卡车为代表在华合资合作的失败,已彻底宣告了这条路在中国卡车市场行不通,如何与优秀的零部件企业合资合作,将其纳入采购体系,才是他们真正应该考虑的。2007年对于进口重卡公司来讲,销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任务,从这一年开始,他们更应该站在战略角度来思考如何能在中国市场继续站稳脚跟。
2) 合资合作: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合资合作仍旧是跨国卡车巨头在华站稳脚跟的重要选择,虽然卡车与轿车不一样,虽然雷诺、沃尔沃、戴-克遭受了诸多挫折,但是实现在华本土化生产仍然是跨国卡车巨头的必由之路。尽管进口卡车在高端市场尤其是20吨以上货车市场仍占有优势,但不大的市场容量和国内重卡品质的逐渐提升,会加快其被继续蚕食的进程。
三 国内卡车市场环境分析
1、 大环境蒸蒸日上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汽车行业内,国内完成汽车产销6592410辆和6454781辆,同比呈现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7.92%和25.49%。
2 外界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上半年,国内掀起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热潮,新开工项目急增,载货汽车市场迎来了缓慢回升期;同时,国家对公告内不符合国Ⅱ排放标准以及低吨位公告车型进行清理,对非法车辆改装行为进行整顿;各地加大实施计重收费的力度;外加“四高”因素对载货汽车的影响依然强劲:高油价、高原材料价、高运费和高涨的各种车辆管理费用等。
其次,8月份以后,随着国家对新开工项目的清理进程的推进,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整的一轮紧似一轮;对房地产业项目和贷款的严控;对土地管理与调控力度的加大;煤碳业整顿的加强(8月份中央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干部已从煤矿市场撤资超过5亿元等等的逐步到位等原因,将使载货汽车在低速运行中走过2006年。
3 陕汽打响行业节油“第一枪”
行业的整体增长也加速了各个重卡企业之间的竞争博弈。老牌劲旅一汽与东风仍然保持着行业头两把交椅,但增量车型主要集中在15吨以下,重卡增量并不明显。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陕汽重卡的迅猛发展。截至到第三季度统计,陕汽重汽持续保持着113%的增速发展,蝉联行业增长率首位,并且在11月提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这就是令人称奇的“陕汽速度”。
06年初,由于国际原油形势变化和国内能源紧张,陕汽的“节油重卡”在万千用户的呼声中全面亮相。在潍柴动力新型发动机的支持下,陕汽节油重卡从刹车系统、制动系统进行了全面改进,具有“高承载、高效率、低油耗”的突出特点,极其适合公路高速运输。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连续创下销售新高。今年陕汽重卡三大系列新品在市场上形成了合围的优势,意味着我国重卡企业在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也预示陕汽要将“节油”的概念进行到底。陕汽坚持开发节油重卡的道路,不仅解决的用户的实际需求,带动效益增值,而且影响了整个行业的产品发展理念继陕汽之后,东风、解放、南汽等企业也纷纷效仿,主推节油概念。
4 载货汽车市场呈现四大亮点
1) 亮点之一:轻型货车中型化、中型货车低吨位化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国内中型货车市场表现较为平静,几乎没有听到中型货车新产品出炉的声音。相比之下,轻型货车领域表现却异常活跃,无论新产品开发还是市场销售。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轻型型货车中型化速度的加快,即以“轻卡价格,中卡配置”——高端轻型货车以其“大”:大吨位、宽车身、长轴距、大驾驶室设计、宽畅、舒适、美观的“轿车化内饰”以及适应高速公路运输的“快”等种种优势,迅速吞噬着本该属于中型货车的市场份额。这些车型主要以国内主流轻型货车企业的高端轻型货车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很多车型的吨位已经达到5吨~6吨,产品价格与低吨位中型货车产品没有两样(低吨位中型货车市场价格一般在6~9万元之间)。
2) 亮点之二:准重型货车重型化趋势明显
近几年受计重收费、公路运输条件的改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重型货车市场需求逐渐向大吨位、大马力方向发展的速度加快,具体表现为总质量在14~19吨准重卡市场份额逐渐被19~26吨重型货车市场吞食。在我国现阶段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下,用户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19~26吨车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型货车产品。
3) 亮点之三:牵引车市场销售空前火爆
今年以来,“计重收费”使多轴车、牵引车再度成为热销运输车型,使法规从根源上堵死用户靠超载赚钱,从而改变用户的需求,促使半挂牵引车市场再度“升温”。今年1~11月份国内牵引车整体市场销量达到83437辆,较去年同期(50510辆)增长65.19%。
4) 亮点之四:重型、微型专用改装车市场供不应求
今年1~11月份二类底盘改装市场占重型货车总量的74.21%,拥有重型货车超过70%的份额。重型货车行业前六甲中,除东风公司、一汽解放外,其它企业均处于景气状态,特别是斯太尔系列,在改装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陕西重汽市场增长率高达226.78%;济南重汽、重庆红岩也有44.84%和22.20%的增长。
与此同时,微型专用车市场需求出现100%的增长的火爆景象,前11个月微型货车底盘销量达到19436辆,同比增长113.79%。
四 展望2007
从2007年经济发展的主线看,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会议中谈到2007年经济工作时指出,2007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经济界也传出了2007年整体经济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信号:即GDP增长预计在10.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25%左右,消费增长率约为13%左右,进出口增长率均将为2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2%以内,公路运输市场继续维持2006年低速稳定的发展势头。
在2007年,影响卡车行业的主要因素有:整体经济发展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公路物流发展、国家资金投向、国家控制发展的领域、物价、国III标准的实施、2006年出台政策在执行时间上滞后的影响、汽车用车环境中的油价、运价、公路发展规模、国家对“三农”及农村公路支持、国家对载货汽车发展出台的政策等,此外,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中国WTO过渡期结束,汽车进口加速等都将对2007年载货汽车市场走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2007年,中国汽车工业制造格局是五代十国还是天下三分?卡车行业的整体增长是继续稳定增长还是再次带给我们惊喜?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