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上海,已经有了浓浓的春意。浦江两岸,一如往常的繁华。位于奉贤区的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因为远离市中心的原因,却显得有些安静。时间回溯到2005年7月4日,上海日野发动机有限公司在奉贤正式投产。公司一期计划将年产P11C系列柴油发动机1.5万台,销售额约为15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装配15吨以上的重型载货车等车型。这还仅仅是一期的规模,背靠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和全球重型车知名企业——日本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在上海日野一期工程完成后,双方还将追加投资,最终实现总计8万台P系列和J系列柴油机的生产能力。
走进上海日野工厂的发货区,记者看到一排排整装待发的集装箱上面,写着江淮、宇通、重汽、华菱等诸多企业的名字,基本涵盖了重型卡车、大型客车、特种车等各个领域。上海日野的中方副总经理王根生告诉记者,现在主要的目标客户都已开始装用日野的机器,而且大都是主动找上门来,只是批量一时还上不来。
刚刚进入中国发动机领域的上海日野,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虽然上海日野的正式投产运行标志着我国已能自行批量生产大功率欧Ⅲ柴油机,但是欧Ⅲ重卡的实际市场需求却还很有限。而且国内各柴油机厂也都铆足了劲,要在这一领域一争高下。上海日野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处于激烈的纷争之中。
但上海日野似乎并没有为追求销量而改变自己的步调。在生产现场,记者没有看到一幅为实现多少多少销量而拼搏的口号,却随处可以看到“日野品牌,日野品质”的标语。
由于上海日野使用日野品牌和HINO商标,为保证上海日野的产品真正和日野一样,日野公司派出强大的技术援助队伍,在上海日野复制丰田式(
TPS )生产方式。科学高效的工艺制造系统、JIT 精益生产、位相差法配料法、POKA-YOKE 防错控制系统、零缺陷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管理方法,以各种看板的形式体现在现场每一个工序上。品质的保证必然要转化到货币交换的价值上来,尽管有100万公里无大修的品质优势,但比同类产品高将近一倍的价格,仍是上海日野市场推广的一大难题。而降低成本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本地化配套。王根生告诉记者,上海日野的配套完全采用日野的标准和流程,不仅仅是检验产品的质量,而且要参与到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中去,每前进一步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其中一个难度就是国内涉及到核心技术的零部件配套还相当薄弱,即使是世界零部件巨头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不能完整提供发动机配套的各主要核心部件。
鉴于此,上海日野给自己制定了60%的国产化目标,而目前尚只有10%多一点。如果实现,上海日野的发动机价格将只比国内同类产品高40%左右。“40%的品牌和质量溢价,会让上海日野发动机产生足够的竞争力。”王根生自信地说。
王总进一步解释道,定位高端的发动机有两方面的市场,一是一些对发动机可靠性有着严格要求的特殊用途车辆,如混凝搅拌车和泵车,原来绝大部分都是进口产品,但现在混凝搅拌车大部分都用上了国产发动机,当然是像日野这样的高端产品。泵车虽然还是进口产品主导,但趋势也会和混凝搅拌车一样。另一个市场就是逐渐成长起来的优质客户对产品档次的需求越来越高,促使整车厂加大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这就为上海日野发动机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间。
在中国,民企造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没有谁选择发动机。究其原因,王根生认为这是发动机产业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你必须有核心技术的来源,而这是通过简单的市场购买难以得到的;其次,你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台发动机无论是其技术的成熟还是市场的认可,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要有承受亏损的实力和心理准备。而这些,是民企难以做到的。王根生进一步说明道:“在满足欧Ⅲ排放的大功率发动机中,我们是最早投入批量生产的厂家,已经领先了对手一大步。在这些竞争对手中,像上海日野一样能有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基本上都没有投入生产,有很多项目还在谈判阶段。这对于先走一步的上海日野来说无疑是一大优势。”
在上海日野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里,为新的生产线预留的空间随时可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用地也已平整完毕。看来上海日野相信,自己对品质的坚守,终将换来市场的丰厚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