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无公关。这可成为国内汽车界和媒体圈内不是新闻的“新闻”,中国卡车企业为何不热衷于搞公关活动。
卡车无公关。这可成为国内汽车界和媒体圈内不是新闻的“新闻”。当在华汽车合资公司和中国本土轿车企业风行公关时,国内土生土长的卡车制造商似乎对公关这个洋玩意并不感冒。
一个可以佐证的现象是,在近几年全国多数省级城市不亦乐乎争相举办的“国际车展”上,中国轿车企业赶集似的竞相展示企业形象和品牌魅力,而鲜有国内卡车厂家的身影。即使偶尔看到一两个厂家的卡车摆在展场,也是“只见车不见人”。
中国卡车企业为何不热衷于搞公关活动?中国卡车公关卡在哪些关上?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六道“关卡”值得研究探讨。
一曰“国”情关。中国卡车诞生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而中国公关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早期,两者相差近30年,中国卡车似乎天生不需要公关。回首50多年的中国卡车发展史,中国卡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完全是依靠自身力量走过一路风雨历程,并成为影响世界卡车格局的重要力量。如果硬要说公关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话,有些无稽之谈。
而与中国公关几乎同步发展的中国轿车,似乎对公关这个同龄人情有独钟。中国公关诞生在市场经济年代。中国轿车多是中外合资合作的结晶,中国轿车在从国外引进技术、产品和管理的同时,也引进了公关这一舶来品。这也许是中国轿车公关已经成熟、而中国卡车公关还在萌芽的原因之一。
二曰“社”情关。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中国社会有个怪现象,遇到难办的事儿,往往不是从事上“找问题”,而是从人上“打主意”。
如同多数国人一样,中国卡车习惯于“攻官”,不擅长于“公关”,这也就是国内卡车企业出了问题就喜欢“找市长而不找市场”的原因之一。因为多数国人搞起“人际关系”来左右逢源、长袖善舞,而处理“公关关系”时却无所适从、一筹莫展。
几十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中国卡车少有市场意识,寡有营销艺术,多有卖车概念。所以,中国卡车的“销售一线”多在饭桌上、酒杯中、包间里。
三曰“厂”情关。中国卡车厂商大都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多年的土生土长,造就了中国卡车都走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路线。即使在一些中外合资合作的商用车或卡车企业,中方的力量和话语权都显得强势。这样,自信自负的中国卡车深信“在中国本土没有摆不平、搞不定的事情”。
四曰“人”情关。在竞争日益惨烈、严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卡车企业多认识到必须“以用户为中心”。而几乎所有的中国公关公司早在创立之初也宣称自己是以“客户为中心”。
但各自的用户、客户究竟是谁呢?很多公关公司认为卡车企业的老总、销售部长、宣传部长是自己的客户,一味地迎合和满足他们的口味和胃口,而忽视了卡车厂商真正的客户。
卡车厂商直面的真正客户是谁?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司机。其实,长期以来,与中国卡车厂商直接打交道的是批量改装的改装厂、批量购买的大老板、批量兜售的经销商,然后由他们来做终端客户。
如果把卡车公关公司的客户定位于卡车厂商的老总、部长,把卡车公关的受众定位于终端客户—卡车司机—并无购买决策权和话语权的“打工仔”,未免失之偏颇,甚至背离了卡车公关的真谛。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卡车公关活动并不如轿车公关活动效果明显,卡车企业为何不愿意选择公关公司。
五曰“车”情关。轿车是与百姓生活心心相印的消费商品,而卡车是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这也就是为什么全国地市级以上报刊和媒体上多有汽车专版、汽车专刊,而多倾心关注轿车、少关心卡车的原因之一。
关注的越多,被关注的就越要与公众搞好关系,公关就越吃香。关心的很少,自然就不需要公关。搞公关难道给自己看吗?
六曰“心”情关。既然关心卡车的少,当然卡车企业的心情就不用那么紧张:平时给媒体发一些开门红之类的业绩报告。但遇到真正的公关危机,特别是不容易摆平的或区域以外或全国性的或网络式的媒体危机时,卡车企业这才注意到原来有专门负责危机管理的公关公司。这时,亡羊补牢也许只能减少危机的伤害程度,而不能有效有机地进行危机管理。
随着中国卡车企业国内国外合资合作风生水起,中国卡车的春天正在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