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上海车展,中国商用车品牌声势浩大,后发优势正在体现出来,相反,跨国巨头却形单影只。近几年中国商用车企业迅速崛起,那么,在全球最大的中国商用车市场,除了最高端、量很小的部分市场外,跨国卡车巨头们到底在中国还有多少机会?中国商用车无疑正在加速缩小与世界的差距。
“MAN、奔驰卡车都被众多国内重卡企业埋没在里边了。”在车展现场,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感叹道。
如果你是经过真正认真观察、认真研究本次车展的话,肯定会有同感。形单影只的跨国卡车巨头们也许更能觉察到东道主的力量。
偌大的室外商用车展区,中国本土品牌声势浩大的产品阵容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都把中国看作最重要市场的这些跨国巨头们,到底会不会怀疑,在全球最大的中国卡车市场,除了最高端的量很小的部分市场外,它们到底还有多少机会?还有多少市场份额?
当然,绝不是恭维中国卡车企业们有多么厉害,中国产品有多么的好,而是从本届车展来看,中国政府大力倡导的自主品牌、自主研发,如果说在乘用车方面还没有取得质的突破、还没有能力和世界巨头一决高下的话,那么,众多的商用车企业展示的实力,像解放、东风、中国重汽等,经过多年的积淀,完全可以告诉世界,中国商用车品牌正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迅跑,正在急速缩短与国际的差距。
成本、价格及实用的中国商用车不但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正成为中国汽车业一股走向世界的清新的力量。
本土参展商用车势猛
本次上海车展,包括一汽解放、东风、中国重汽甚至包括陕汽、福田欧曼、华菱、江淮、汇众等众多国内重卡品牌组成了强大的参展阵容,而且像一汽解放J6平台重卡、东风天龙、中国重汽等明星车型的参展,无疑和跨国公司的寥寥无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届上海车展高调亮相的解放J6平台重卡,可能由于今年要推向市场,所以,一汽解放做了精心的设计布置,和旁边的MAN、奔驰卡车相比,一点都不显得寂寞,相反,J6重卡以强悍、狂飙的形象,吸引着众多专业人士的眼球。如果说,解放投资近百亿、耗时6年研发的J6平台,显示了一汽解放坚决不合资、走解放自主强大的道路的决心,那么,当年竺延风的这个豪言壮语正在变成现实。
开创历史、第一个把重卡展台搬到室内展馆的东风商用车,去年天龙上市仅仅有9款车,不到一年,就宣布全系列140多款新车全面上市。天龙平台改写了东风商用车的历史,历经市场锤炼的东风商用车已实现从中重型到重重型的战略调整。
中国重汽在不断完善斯太尔平台的基础上,加大HOWO产品的研发,目前已成为中国重重卡领域当仁不让的领军者。中国重汽拥有重卡技术实力和深层的重卡研发底蕴,其以针对中国广大区域使用环境具有极多的改进性而闻名,是重卡企业市场反应最为灵敏的企业。
另外,像福田欧曼、华菱和江淮等年轻的重卡厂商,其产品的竞争力,将会逐渐体现出来。正像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观看了福田产品时说过的一句话:“相信中国力量”。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商用车正在加速迈向世界。
中国商用车正在崛起
虽然这几年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品牌的号召下,自主研发成为各厂商的目标。可以看到乘用车已经在短期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对商用车来说,一些主流企业已经掌握了商用车产业发展的规律,厚积薄发,后发优势已经体现出来,而这些企业也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
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在商用车领域和汽车零部件领域,中国本土公司的崛起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也将在未来5到10年显著改变全球汽车行业的秩序。
实际上,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消费水平和消费环境目前当然也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所以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主要胜出者,是能够适应中国市场,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优化产品选择和质量控制,彻底转变管理方式的公司。很好的例子就是一些重卡企业利用成本、价格控制,生产高性价比的产品,占领市场,把进口卡车“挡”在国门之外。
诚然,市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跨国公司的重卡为什么在中国卖不好,当然不是产品原因,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必须和价格、成本联系在一起。
跨国公司还有多少机会
跨国商用车公司悉数来到中国,这已不是很短时间了,一个很值得思索问题是,这些把中国当做全球最重要市场的跨国厂商们,为什么只是占领区区很小的最高端商用车市场?是不愿俯下身来生产中国最庞大的中低端商用车,还是根本就不愿夺取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毫无疑问,本土车商在成本及价格上的优势,在市场适应力上,具有绝对优势。经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内主流商用车公司大多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显著的低成本优势,中国自主品牌的商用车在技术性能与国际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在价格上拥有较大的优势,性价比要远高于国外品牌。
这可以从商用车细分市场得到答案。从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商用车特别是大中型客车和载货车市场上,国内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已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合资公司和进口车仅在部分中高档的细分市场上存在竞争力。在中重型载货车、大中型客车、轻型卡车等领域,中国本土的主流厂商优势非常明显。出口急速提升的中国商用车产品说明正在被世界所接受。
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就是,跨国巨头和本土厂商的合资合作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至今市场上没有看到具有竞争力的合资产品。这可以说是未来想在中国有所作为的巨头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蒸蒸日上的中国商用车留给它们的机会并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