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被暂停上市的春兰股份仍未摆脱退市危机,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业绩依然亏损。如果下半年它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这个中国证券市场曾经的绩优股就将销声匿迹。”这是泰州市政府和陶建幸都不愿看到的局面。”不止一位春兰员工这样对记者说。
企业MBO改制受阻
春兰产业多元化运作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春兰管理层经营管理的失败,但企业改制受阻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002年,陶建幸为春兰改制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企业准备拿出30个亿的现金,进行MBO股改和全员持股,而且确定高管层还要持大股。正当他全力以赴推进改制进程的时候,北京的一个高层会议传来了这样的声音:”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国有资产量化给个人。”春兰股改遇阻,就此画上句号。直到今天仍有人说,春兰的沦落源于股改失败,涣散了公司高层的信心和斗志。
企业机制决定企业的生死。通过MBO焕发生机的”二弟”美的集团,MBO后走上高速成长之路,产销额连年高速递增。2010年,要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进入世界500强。
2007年10月,在胡润发布的”中国家电业富豪榜”上,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亨建,以11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名列中国家电业富豪榜第三。在这个榜单中,还有另外三个来自美的集团的人,身家都超过了30个亿。财富表现不止在他们个人身上,截止到2008年2月26日A股市场收盘,美的总市值已经高达588亿元;而此时的春兰,总市值仅有区区30亿元。美的坚持在主业里深度经营,以同样的时间,成长为行业领袖和真正的强者。陶建幸的多元化之路,却将春兰带入亏损窘境,并步入了生死一线的泥潭。
企业改制受阻让春兰管理层分裂并丧失信心和斗志。改制失败后,陶建幸从此低调,2003年,全面掌管春兰汽车的春兰自动车公司董事长、与陶建幸一起创业的张建平称病离岗回家休息。同年6月,春兰汽车的另一位高管——此前曾任春兰家电公司老总,也步张建平后尘,”回家静养”。春兰高管的低调或离职,对春兰的经营管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间接导致了春兰的衰落。
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春兰失败的不小原因。据悉,1997年11月,春兰以7.2亿元收购了南京东风汽车公司,兼并了南京东风专用车厂,组建了南京春兰汽车有限公司。1999年,春兰自己生产的轿车在展会上公开亮相,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春兰涉足汽车领域的时间几乎与奇瑞、吉利同步,但它希望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准生证”的努力却一次次付诸东流。
2003年,百般无奈的春兰企图通过与国内轿车企业的合资、合作,曲线进入轿车领域。当时曾有媒体撰文:“牵手云雀,春兰欲圆汽车梦”,披露了春兰可能与贵州云雀汽车公司重组的消息。然而,双方的谈判没有结出硕果,据知情者说,”两家的条件谈不拢”。
在轿车项目上遭遇重挫的春兰将全部力量投入到中卡和重卡项目。2003年底,陶建幸曾向记者坦承,春兰投资卡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领域竞争不激烈,投资强度不大;另一方面,外国品牌基本没介入。“天赐良机,为何不干?”陶说。
但春兰卡车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春兰重卡的销量未进入行业前三,春兰中卡与行业前两名仍相距甚远。 事实上,春兰在卡车项目上本有机会可以取得成功。陶建幸为春兰卡车设计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合资发展重卡。2001年10月22日,出席广交会的陶建幸曾向记者透露:”重型卡车我们正跟外国公司在谈合作。”据记者了解,当时与春兰接触的外国汽车公司既有欧洲企业,也有日本企业。经过一系列考察、接触与谈判,春兰最终与日本日野公司走到了一起,双方同意各投入50%的股份,组建一家年产6万辆重卡的合资企业,生产当前国际市场仍畅销的25吨以上重卡。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市场销量第一的中国重汽的重卡产量也不过4万辆。“日野一直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国家不允许外商独资,因此它不得不寻找合资伙伴,与我们一拍即合。”2003年9月30日,春兰的一位干部曾告诉记者,“这个合资项目已报发改委,正等待审批。”泰州市政府的一位干部近日也回忆说:”为这个项目我们市领导专程到日本去过,并为它预留了一块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