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零部件 > 变速箱 >

零部件企业需换一种思维

  记者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抱怨,有的是自主品牌整车企业抱怨自主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技术不过关,有的是自主零部件企业抱怨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不使用国产的产品与技术,当然也有主机企业对外资零部件企业封锁技术的抱怨。

  从汽车市场看,消费者关注的就是企业关注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不是别的,正是以汽车零部件水平所代表的整车核心技术。

  确实,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汽车制造国,世界汽车先进国家的各种品牌也几乎都在中国落地生产。但不可否认的是,就核心技术而言,我们现有的水平与先进技术的差距还比较大。大众汽车中国总裁范安德就曾说过,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相比,大众汽车拥有5~10年的技术领先优势。

  真实的差距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合作调研撰写的“中国汽车蓝皮书”显示,我国100%的发动机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100%的ESP系统、中央控制器、电动后视镜,90%的温控器、ABS系统、安全气囊系统、电动车窗,80%的电动玻璃升降器,70%的空调装置和空调压缩机,均为外商独资企业控制或者为外商合资企业生产。

  因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核心技术获取之日,也就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国之时。”

  有关核心技术的获取,历来就有自有和舶来之争。在大量的经验教训和事实面前,许多企业不得不把目光转向通过全球采购或跨国并购加以获得或获取,也就是说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从国外直接获取产品或技术这一有效的渠道。

  据记者了解,即使像博世、德尔福、电装、博格华纳等世界著名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其技术来源也不都是完全自主开发,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内或海外并购。只不过他们所进行的每一项并购业务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规模扩张,而一定是结合自身核心业务所进行的核心技术的获取或补充。

  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仅有很多中国企业有所行动,或准备或已经在海外实施并购以获取技术并开拓市场,就连一些老牌的跨国企业也在反向实施着降成本和再扩张的策略。如一向对供应渠道控制极其严格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近期就在谋划着尽最大可能放弃从德国总部进口零部件而改在中国当地研发和生产;一些其他跨国车企更是在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投资,寻找进一步扩张的机会。在此背景下,国内的众多零部件企业如果仍然抱着以成本、以量取胜的心态去进行市场运营,结果可能会在核心技术领域被人家拉得越来越远。

  记者在采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时,他向记者表示,我们的许多零部件企业对技术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自主研发多数停留在表面上,与其这样不如换一种思维改变技术的来源。换一种思维获取技术,不仅是对企业领导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行业的战略思考。

来源:汽车周报 作者:佚名
文章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 博世 德尔福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车型更多
相关文章
热招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