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零部件 > 变速箱 >

我国零部件产业需政府引导和企业创新“两手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9》中指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存状况日渐堪忧。记者在2009中国(长春)国际车展上也发现,困扰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的难题有:数量多规模却小、产品集中在低端层面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和企业技术创新。

  --国内企业面临难题:规模小、产品低端、资金紧张

  记者16日在参加完2009中国(长春)国际汽车技术论坛和第六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零配件展洽会后发现,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产品低端的弊病没有根本改观,同时还面临利润下降、流动资金不足等新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第六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零配件展洽会16日开幕,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近400家汽配、汽保、汽车用品企业参展。但是,与车展的热闹相比,零配件展洽会没有现代化的场馆,没有装修考究的展台,只有露天临时搭建的活动房和简陋的货架,会场也冷清得多。之所以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记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零部件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难登“大雅之堂”。

  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8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但是内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还不到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15%。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由于大型配套企业集团少,缺乏知名品牌,因此难以与国外零部件企业抗衡。

  二是产品低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记者走遍了零配件展洽会的所有展区,发现展品大多是减震器、散热器、刹车片、车桥悬挂、车轮等,而与汽车电子、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等核心部件领域相关的展品基本没有。据统计,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而其余10%涉足高端产品的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也都与外方进行了合资;在几乎已被外资垄断的核心零部件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均未实现较大突破。

  成飞集团威特电喷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朱元宪博士在2009中国(长春)国际汽车技术论坛上举例说,汽车发动机电喷技术是一项典型的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但早在2000年,中国汽车汽油机在施行电喷化的过程中,博世和德尔福的技术已基本垄断了中国市场。国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对电喷技术的垄断,使得中国的汽车发动机制造业在满足国Ⅲ排放标准的过程中已经或正在付出高昂代价。更值得企业警惕的是,近年来博世、电装等又分别在无锡和常州等地投巨资建立柴油机电喷产品生产基地,计划借中国实施欧Ⅲ排放法规之际一举抢占中国柴油机产品市场。

  与国内零部件展品给人留下的低端印象不同,博世(苏州)部件有限公司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总监陈黎明博士在技术论坛上演示的博世整合式主被动安全系统(CAPS),却引人瞩目。据陈黎明博士介绍,CAPS是一个电子网络系统,它利用车辆所有相关信息和所有适用的执行器,旨在告知、警告或辅助驾驶者,甚至自主干预,在碰撞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救援支持,包括高级侧翻传感、二次碰撞缓解、预测性碰撞预警等。汽车产业发展到目前阶段,除了节能和环保之外,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足以说明,博世在安全性方面的技术已经远远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面。

  此外,记者在采访了部分参展企业后了解到,目前国内零部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面临利润下降、流动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

  全球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咨询公司今年4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与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侵袭下,相当多的零部件厂商都面临销售收入下降、利润率降低、出口市场萎缩等问题;约有1/4的厂商缺乏足够资金来度过流动性危机;20%零部件供应商已在2008年出现净亏损;50%的供应商对2009年度净利润率预期低于5%。

  新老问题夹杂之下,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生存状况日渐堪忧,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应该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政策上加以引导,企业必须要自主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掌握关键技术。--政策引导和企业技术创新是解决难题之道

  记者在零配件展洽会采访时部分参展企业反映,我国汽车零部件整体实力发展滞后与国家政策的关注度不高密切相关,从国家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来看,对整车发展的关注度都远远高于汽车零部件。

  一方面,政策缺位的问题不仅导致外资对国内的零部件市场形成垄断,也导致内资零部件企业在资金投入和产品开发方面明显滞后于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更滞后于整车的发展。数据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商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连续数年都仅为0.6%左右,但跨国零部件公司的这一比例却可达7%至10%。

  据了解,《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虽也明确提出“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但尚缺乏落到实处的具体政策。这导致绝大多数的内资零部件企业难以获得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也无法与整车厂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15日在2009中国(长春)国际汽车论坛上表示,中国要想在2020年实现汽车产业强国的目标,必须要有坚实的零部件工业基础。因此,加快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是提高中国汽车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政府应该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政策上加以引导,要像支持汽车产业发展那样支持零部件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外资对中国汽车核心零部件行业的垄断趋势不仅制约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作为国内零部件企业来说,必须要自主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掌握关键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16日在技术论坛上谈到目前汽车行业的底盘技术现状时指出,大多数企业缺乏底盘调校能力,轿车新开发底盘都要拿到国外调校,而调校报价一般都要100万美元-200万美元。所以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自主开发核心零部件技术的支持,否则只能受制于人,利润白白让别人获得。

  记者在技术论坛上了解到,在当前国内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和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途径,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

  辽宁新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就被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称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典范”。公司副总经理李绍安在2009中国(长春)国际汽车技术论坛上介绍说,2006年1月公司与利勃海尔旗下的MALI集团的瑞士CRT公司、德国BSG公司签订共轨技术许可证引进合同,此后着力进行创新性开发,其中5项修改已经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权,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应国产柴油机达到欧Ⅲ、欧Ⅳ、欧Ⅴ排放标准要求的共轨技术。辽宁新风的经验证明: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性开发将是一条明智的选择。

来源:机电商情网 作者:佚名
文章关键词: 汽车 零部件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阅读
推荐车型更多
相关文章
一周热文
最新视频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