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零部件 > 变速箱 >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流感年”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尔福曾经位居世界老大。然而,在200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销售额榜单上,这家公司的名字已经后退到第七位。而一度位列世界前4的李尔公司,此次则被挤出了前10名。

  一位汽车业人士用“翻云覆雨”一词,来形容现在的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他眼里,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供应商,现在已经变成明日黄花;而今天看上去还活得津津有味的一些厂商,或许“不一定哪天就得关门大吉”。

  从2008年度全球汽车业来看,一种典型的“流感”症状在不断地传播:汽车市场“打喷嚏”,影响了汽车厂商的健康发展,整车厂商又将此直接传染给其下家——零部件供应商们。

  令人沮丧的业绩

  在美国主机供应商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尼尔(Neil De Koker)看来,他的协会就像美国汽车供应商兴衰的镜子,反映出目前整个行业的趋势。他觉得,从这一年来退出和加入的厂商数量看,供应商们正在经历着难以言喻的“阵痛”。

  去年一年,这家协会有44家成员消失,而同时有78家新供应商加入;今年前4个月有13家消失,有25家新成员加入。“这说明新一轮的购并浪潮正在发生。”尼尔这样解释道。

  2008年的供应商销售额排名和增长率,也能反映出其中正在发生的变化。从各地区供应商的表现看,由于受到冲击的程度和应对的措施不同,企业间的表现差异很大。

  全行业的整体状况不佳是毋庸置疑的。排名前50家的企业,全年销售额合计为4762.07亿美元,与2007年的4942.98亿美元相比,平均下滑3.66%。

  其中最不容乐观的是美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入围的18家美国企业,大多数呈现出同比负增长,其销售额平均下降5.73%,明显高于前50家的平均水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尔福,这家一度居世界首位的供应商,此次销售额为180.6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8.95%。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公司一直处于“瘦身”中,近两年陆续出售了不少资产。

  同样令人沮丧的是日本供应商。进入前50名的13家日本企业,除了丰田纺织、日立和京滨3家外,其销售额均比上年有所降低。其中,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电装全年实现销售额277.62亿美元,较上年减少79.38亿美元,以22.24%的降幅领跌。

  与日、美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零部件供应商。进入前50名的17家欧洲企业,销售额实现增长的多达13家,这其中最抢眼的,当属近几年一直居全球供应商首位的博世集团。2008年,该公司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39.01亿美元,虽同比减少6.25%,但仍当之无愧地占据了第一的位置。

  罪魁祸首:“过度依赖”

  “你可能难以置信,原来我们的产品百分之百是给大众汽车配套的。刚刚来到中国市场时,我们只有两家客户,就是德国大众的两家中国合资企业。”江苏省一家汽车零部件独资厂商的销售总监笑着告诉笔者,经过几年努力,如今大众系的配套份额只占他们全部市场的20%。

  像这样“过度依赖”某家整车企业的现象,在全球零部件行业其实十分多见。虽然全球化已嚷嚷了许多年,但德国供应商为德国厂商配套、美国供应商为美国厂商配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许多人知道,德尔福在申请破产保护前,70%以上的市场是为通用汽车配套的,即使是从通用独立出来很多年后,不少人甚至还将其看作是通用的子公司。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此次美国的零部件企业受冲击最大,销售额严重下降,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汽车市场陷入困境,在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制造商中,有两大已自身难保,而他们都是这些零部件供应商的主要客户,其自然要为此受到严重拖累。

  在日系和韩系汽车零部件体系中,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日本,零部件供应商与汽车厂商关系十分密切,有不少甚至是厂商的子公司,全靠汽车厂商的市场吃饭。当汽车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时,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些供应商。

  如2008年销售额增长为-7.4%的爱信精机,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丰田在2008/09财年实行了一系列减产措施,并计划于2009/10财年在全球减产12%。作为丰田的零部件子公司,爱信精机的日子便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但在一片萧瑟中,也并非没有亮点。在汽车产业受冲击最大的美国,有5家零部件企业去年却奇迹般地实现了正增长,它们分别是江森自控、天合(TRW)、阿文美驰、康明斯和北美车灯。据有关人士分析,这几家企业能保持逆势增长,归功于其相对独立的市场地位,以及主导产品上的独特竞争优势。

[next]

  并购:灵丹妙药?

  2008年,一家欧洲零部件企业名噪一时:舍弗勒集团以小吃大,以180亿美元收购了规模大自己数倍的大陆集团。这桩典型的“蛇吞象”并购案例,成就了舍弗勒2008年高达30.83%的销售额增长,也使得该集团从此负债大增,陷入财务危机中无法脱身。

  于是,不到一年,一则新的“翻云覆雨”新闻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大陆集团反向收购舍弗勒,得到了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购方案最近正在通过咨询公司的审核。目前,两家集团的总负债额已高达230欧元。

  舍夫勒夫人为她当初的冲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在人们为这桩并购案唏嘘不已的时候,也发现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许多公司的并购是盲目的,或超出自身能力的。现代社会宽松的金融、信贷政策,在为企业带来诸多方便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反向的效应,有时,这种看似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却会成为断送企业的无情杀手。

  上海车展上,当一家稍显陌生的供应商名字IAC出现在人们眼中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它来自于对原李尔公司内饰业务的整体收购。现代资本体系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发展往往被忽视,而收购被看成是能在短时间里提升发展速度的最佳路径。

  然而,收购真是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

  去年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伊顿公司在上海公布了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仁杰表示,考虑到未来市场的风险,伊顿在短期内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对于40%的增长来自并购的伊顿来说,这样的决定显然影响深远。

  这家公司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票增发和发行债券。而如今信贷紧缩,股票市值又不断缩水,收购的资金来源便成为一大问题。虽然靠及时地转型成功,伊顿由一个单纯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变成了一家集宇航、电气、液压及汽车零部件等业务于一身的综合公司,但是离开了收购战略,该公司也将暂时失去新的增长点,未来如何发展?

  不明朗的经济前景加剧了这种疑虑。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伊顿的亏损额达到5200万美元,是自1991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更糟糕的是,伊顿的汽车零部件部门情况正在继续恶化,出现了14%的负增长。新的收购停止,一旦到了不能独善其身的时候,这家公司会不会最终放弃汽车零部件业务?

  或许,连伊顿自己现在都找不到答案。

来源:盖世汽车网 作者:人生漫步
文章关键词: 零部件 供应商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阅读
推荐车型更多
相关文章
一周热文
最新视频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