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月,尽管历经波折,苇渡长续航纯电重卡从零开始,成功上路,创造行业新纪录,成为“苇渡速度”。670公里满载续航,从设立目标到超额达标,成为全球长续航重卡的先锋。
从合肥研发中心的图纸到全球四大洲测试开启客户交付 ,苇渡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兼 CTO 陈澔利带领团队不断打磨产品、持续技术创新,让长续航纯电重卡成为可能,引领纯电长途运输的新时代。
“创新,才是中国重卡行业的破局之道”
早在苇渡科技成立之前,陈澔利就在重卡行业内颇具名气。他曾任大运集团商用车总经理。在他领导大运重卡团队期间,大运重卡销量稳居全国前十,最高峰的时候年销量达到35,000台,排名第六。实际上,大运是唯一一个进入全国排名前十的民营重卡企业。
面对传统巨头高度垄断的重卡行业,陈澔利正是靠着创新力和民营企业团队的灵活机制,才能另辟蹊径站稳脚跟。在2009年大运第一款柴油重卡车上市后,陈澔利带领他的团队马不停蹄,2012年就开发出中国第一台获得产品公告的电动重卡,随后又布局电动轻卡、电动客车,使大运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占取了一席之地,在2019年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超过1,000公里续航的氢能重卡。
“惟有创新,才是中国重卡行业的真正破局之道。单纯同质化竞争只会带来价格战和资源的浪费。”这句话陈澔利常常会分享给同事和投资人。
尽管目前中国重卡行业甚至是全球重卡行业都显得创新力怠乏,竞争愈发激烈,但陈澔利始终坚信创新力才是这个行业长远进步的动力,他也成功将积累多年的运营经验和创新的基因带到了苇渡科技。可以说,苇渡科技自诞生起,就携带了锐意进取创新突破的基因。
勇于定义—全球领先的长续航纯电重卡
苇渡科技重卡问世以前,市面上的新能源重卡玩家已经不少,海外和国内传统车厂均在纯电重卡领域逐渐布局。除此之外,新势力造车也层出不穷。
然而,谁能做一款具备商业化潜力的真正长续航的纯电重卡?
这是陈澔利创业伊始就深度思考的问题。彼时绝大多数玩家都聚焦在短途运输的电动化上,更长里程的运输也是在一味堆叠电池而牺牲经济性上。
然而,大洋彼岸的特斯拉2017年就公布了长续航的纯电重卡方案,向全球绘制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客户的期待被拉满,需求巨大,谁来兑现?
而另一方面,重卡占据了超过公路运输一大半的碳排放。在全球主要市场,一半以上的重卡需求都是用于长途干线运输,单车全生命周期的运营里程在一百万公里以上。这意味着,长续航纯电重卡不仅是广大客户的普遍期待,也是减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
大多数的重卡企业在研发新能源车型时,为了速度和成本节省,他们依托现有传统柴油车底盘和车身进行开发,这样产品和产线的变动都保持在最小,将柴油卡车发动机、油箱和传动轴拿掉,再换上电驱动需要的电池、热管理和电机等。这样做能够帮助在行业发展的初期以低开发成本给予先发优势,但会很快陷入同质化竞争:所有的产品和性能参数都大同小异,均是200-300公里的实际续航能力,充电较慢,只能用在短途场景中,赛道愈发拥挤,只好在价格上竞争,毛利愈加收缩甚至亏损,更没有额外资金用于创新研发,价格竞争又愈发激烈,进入恶性循环。
更加亟待创新、更能高效减碳、更广阔市场的是长途干线运输,陈澔利锚定攻克它。苇渡科技要做的,就是做一款真正有长途干线运输能力、成本可控、商业化可期、零碳排放的长续航纯电重卡。
作为首要关注的续航能力,他给自己和团队下的目标是干线公路满载续航里程600公里。为什么是600公里?结合全球各地法规和实地考察的司机习惯,大约每四个小时,长途的货车司机都会需要强制或者主动休息来恢复精力或用餐,因此卡车的续航归根结底是在司机的续航,根据中美欧澳不同的最高时速限制,四个小时行驶的里程约为320-400公里左右,那么基本上600公里的续航就能较为舒服的覆盖四个小时的行程而没有里程焦虑。
在定义续航的同时陈澔利也一并定义了充电效率,那就是在30分钟左右司机休息的时间内,能够充电至少400公里的续航里程,就能实现“人停车停、人走车走”,最大程度保障卡车运营的时效性。苇渡产品在国内率先采用了800V平台以及电驱桥。
2023年12月,苇渡第一代新能源长续航重卡成功在工信部公告,以600公里长续航的优异表现横空出世,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通过后续测试中的不断改进,2024年4月,苇渡科技通过发布会正式发布苇渡R700重卡,满载49吨实现670公里续航,放眼全球,这个表现都屈指可数。
从2025年当前时点来看,全球卡车厂商围绕600公里纯电续航的尝试和改进已经稀松平常,但这恰恰证明了陈澔利在三年多前极具前瞻性和全球高度的思考。尽管600公里续航的研发在当时是条无人走过的荆棘之路,但是历经艰辛,苇渡R700俨然已经成为全球电动重卡续航里程的标杆,使纯电重卡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1.1度电/公里背后的极致挑战
如果说长续航、短充电间歇满足了客户对电车基本期待,但商用车领域,客户的要求是合理又苛刻的,可持续发展和零碳固然是客户价值的一环:全球补贴褪去,能源价格波动,他们最终希望在苇渡重卡上看到的,是和柴油车一样、甚至更优的经济性。
用陈澔利的原话说,苇渡纯电重卡要比的不是其他的纯电重卡,而是全球所有的重卡车。苇渡纯电重卡要能让客户的物流运营更绿色、更持续、更赚钱。
为了让客户能赚到更多钱,从苇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让卡车运输在全生命周期内,省下更多的成本。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集中起来说,在满载、高速行驶中,如果每公里的用电电量能够降到1.2度以下,那么在全球主要市场美、欧、中、澳,每公里的用车成本就能优于油车的用车成本,且能给物流公司有足够的盈利空间。跑的越多、省的越多。
这个目标对当时的苇渡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放眼全球,没有一家卡车厂的纯电重卡能够做到,大多数还徘徊在每公里1.8度甚至2.0度的能效,要达到这个目标效率提高至少33%以上,这也是众多卡车没有突破的油电平价瓶颈的原因。
苇渡要做的,是围绕电车的定制化、轻量化、全球化,是重构卡车造车思维的创新——真正意义的没有柴油车包袱的正向研发。
首先是底盘,是整车结构中的最关键决策,就来自陈澔利的创意,内部评审中,他力排众议主推创新“桁架+边梁”组合式车架。最终这个全球独创的车架,也成为了苇渡R700重卡最突破性的设计之一。这种创新性的设计综合了他多方面的工程巧思,是一款真正围绕电动车的需求逻辑设计的:
第一,独立的电池包空间,针对600公里的续航、1.2度/每公里的要求,电池就至少要720度,这将是中国重卡有史以来第一次把这么大的电池装进底盘,对空间利用和结构刚度要求很高;
第二,完全底置的电池,不同于很多同行部分或全部将电池包背在车身后的设计,完全自定义的电池包和车架确保了偌大的电池包仍能全部布置在底盘上,这样比背包式的设计重心更低,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更安全、更稳定;同时也更能节省车身后的空间;
第三,这样的车架是将柴油车对车架结构要求的设计冗余全部剔除,不需要承载传动轴、不需要挂油箱,更集中的布置电驱桥;
第四,行业首次采用双叉臂前独立悬架设计,给与驾驶更好的平顺性和操稳性;最后,如果聚焦到电池包本身,苇渡科技也是自己设计电池包和热管理方案,由电池芯跳过模组直接成包,在保障电池安全同时最高效的利用空间,每千克电池包的能量密度高达205Wh,冠绝同行。
其次是车身,最引入瞩目的就是苇渡重卡如高铁车头的流线造型设计,不是为了好看,而是遵循空气动力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阻。对于苇渡重卡针对干线的运营场景,陈澔利要追求的就是极致的空气动力学:用前排单座靠近中置驾驶位来减少正面迎风角度、更一体化的整流罩设计、电子后视镜等等,再通过一次次的仿真和多次风洞试验,在满足市场和合规需求的情况下,硬是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将苇渡重卡的风阻系数由传统平头卡车的0.6~0.7左右降到了0.2755,这是一个优雅到极致的风阻系数——大幅降低了风阻的影响,也附带给予了未来感十足的造型,以及前排司机宽阔的视野。这一设计和性能表现,时至今日仍无竞争者可以赶上。
陈澔利和团队在风洞实验室测试出最终风阻系数为0.2755的最佳设计方案
底盘和车身创新的有机结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轻量化。苇渡独创的车架结构,双叉臂前独立悬架,高度集成的电驱桥。仅这三个加起来就可以实现降重650-700千克。陈澔利在这里也创新性的引入了一个“整车能量密度”的概念——每千克的车重所承载的电池能量。
如果两台车电池能量相当,如果一台车整体更重,那么他的整车能量密度就越低,而整体更重同样意味着他能够拉的货物更少,直接影响到单票运输货物的收益。因此,整车能量密度与经济性息息相关。苇渡R700的整车能量密度高达69Wh/kg,整车更轻而电池能量更大,而当前行业主流产品约为30-40Wh/kg。
全球化方面,陈澔利也是在产品定义的初期就前瞻性的考虑到中、美、欧三地的重卡认证法规要求,纳入到产品设计当中,并能有机地与其他技术改进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举一个例子,在优化前排成为中置驾驶位的时候,一方面优化车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左右舵不同市场的适应性问题:无论在左舵还是右舵市场,苇渡科技都能在最小的调整范围内,达到符合该市场的要求。
在谈到创新时,陈澔利总是像如数家珍一般:除了车身、车架,对极致的追求还体现在很多很多细节上的创新:一键滑移门、蓝牙钥匙和远程操控、双桥四电机全球最大峰值马力、自研整车控制系统等等,不胜枚举。
所有这些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在陈澔利的串联和组合作用下,在工程团队夜以继日的开发和孜孜不倦的测试调校后,最终赶在公告之前攻克了1.2kWh/km的能效挑战。
当时,无论是国内的同行们,还是海外的工程师,包括特斯拉和尼古拉两大美国新能源重卡企业,对苇渡重卡这一成就啧啧称奇。随后团队更是再接再厉,将能效进一步优化到1.0kWh/km。
2024年12月,在苇渡科技的客户,也是全球前十大第三方物流公司嘉里物流开展多轮实地载货运营测试的验证后,当陈澔利成功将首批苇渡R700的钥匙交付到客户的手上时,客户亲口告诉他,根据他们的测算,在主要干线运输上,苇渡R700的经济性无与伦比。
这无疑意味着所有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在此刻都最终开花结果,在纠结电动重卡是否能替代燃油车的时候,不再只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期待和讨论,而是已经成为了现在正在发生的工程创举。
陈澔利向嘉里物流KLN交付首批苇渡长续航纯电重卡
如果说从1.8kWh/km,到1.2kWh/km是以极致创新突破传统范式,那再从1.2kWh/km,到1.0kWh/km的提升,更是向行业宣示,纯电重卡的改进也才刚刚开始,对极致的探索永不停止。
造车人的高效和严苛
璀璨成就的背后注定有汗水和无数辛酸泪水,造车路上没有捷径。作为全新的产品开发者和行业的挑战者,客户和同行对苇渡重卡的审视持续而严苛,在当前的创业内外部环境下,陈澔利也不得不对自己、团队和产品的要求更加严苛。
2022年3月,全国还笼罩在新冠疫情下,多地封城,普遍隔离管控。在合肥一间不足40㎡借用的办公室里陈澔利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者开始了产品设计,8个月后,在合肥的一个不足1,000平米的车间里诞生了第一台工程样车。
公司创建伊始,没有人听过苇渡科技,所有零部件供应商都持怀疑态度。陈澔利亲自带队,凭借过往的经验和行业资历背书,一家家上门拜访,耐心地介绍苇渡科技的优势和价值。为了兼顾出差和公司事务,经常一日往返,清早出发,凌晨到家。甚至距离允许的情况下,一天可以拜访2-3家。
在路上,他永远保持高昂的活力,他会在车上继续向同事分享创业和技术心得;也会在晌午毫不犹豫地拉上身边的工程师拐到街边的兰州拉面馆,大快朵颐。这是他难得的清闲时光,蒸腾的热气铺在脸上,他捧着大碗,大说对新项目的憧憬。他将工作视作享受,奔波中享受着纯粹的成就的快乐,也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个人。
对于许多工程师同事来说,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22年农历小年的那一天,为了能顺利铺垫年后的公司融资安排,且让辛苦了大半年的同事们能按时回家过年,在这一天,陈澔利陪着大家一直守在合肥车间,亲自动手,和同事们一起加班装车到很晚,直到第一台样车赶在2022农历年前的最后一天如期下线,达成既定目标。
2022农历小年前夕和车间装配样车,晚餐在车间与同事一起
从成立至今,苇渡长续航纯电重卡已经经历了三轮系统的、高强度的测试和验证:
第一轮是样车的可靠性测试,目的是确保重卡能够上路并应对多种路况和高温、高原环境,并完成初始的标定;第二轮是样车的标定和低温性能的测试,也包括车辆在海外实际路况下形式的测试;第三轮测试主要用来验证之前测试发现的问题得以解决,并持续完善性能。每一轮都是延续至少三个月,合计下来总共进行了近1500项模拟测试、2100多项零部件测试和累计超过100万公里的全球各类道路路况测试。
陈澔利带领团队开启苇渡重卡高温标定测试
由于有很多创新的设计和技术,所以很多要求和难题是前所未有的;由于鲜少有中国重卡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澳洲,因此在应对这些市场的认证需求和测试要求的很多时候,陈澔利也是在铺一条从未有过的路,没有参照,靠高要求和抠细节来应对质疑、靠经验、意志力和身后的团队来迎难而上。他甚至是在帮整个中国纯电重卡,在做这条路的探索。
比如,为更加保护电池安全,陈澔利提出车架应满足30km/h的侧碰承受1.4吨重量,这是重卡首次提出该要求。
陈澔利也不放弃每一个细节。比如,车架方案评审时一些零件仿真分析有存在局部应力集中,他会提出具体怎么加加强筋和圆角如何优化可以有效提升结构强度;同时对于结构轻量化也会提出可行思路,比如局部开减重孔,螺栓的安装位置和数量做出优化等。
在工程师剩余续航里程算法研讨会上执着于寻找精确变量搭建复杂模型时,他也会久久凝视,然后用红笔在白板上放了许久的密密麻麻的公式中圈出关键的一笔,“别被算法困住!”,寥寥一笔一句,帮助迷局中的工程师跳出固有框架,四两拨千斤地攻克难关。陈澔利的真正的技术领导力在于能够把握关键的智慧,高效找到核心的细节。
为了满足客户的期待和要求,陈澔利选择追求极致的性能和经济性解决方案,而为了达到经济性和性能的要求,他进一步选择更极致的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更严苛的考察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更加完美的机会。
对产品的打磨,达到目标很重要,但达到目标这一过程,陈澔利更为看重,因为作为资深的重卡专家,他深知这一过程中的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需要他带领着团队一起高效的执着、严苛着臻于完美。
来时的路,未来的光
中国已开始陆续交付,海外认证有条不紊、美国市场也开启交付周期,全球多地测试如火如荼的展开。苇渡科技在发展的正轨上继续飞奔,这无疑得益于陈澔利带领苇渡团队在成立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让苇渡长续航纯电重卡从无到有,成为一个极具全球竞争力的重卡产品。
随着像宏鹰物流、嘉里物流、荣庆物流等这样的物流公司用苇渡长续航纯电重卡开始运营或测试,也随着迪卡侬、人头马和雀巢这样的全球品牌继续与苇渡重卡合作,陈澔利或许再也不用亲自去证明苇渡重卡的续航能力和经济性,但回首来时的路,苇渡科技也不过成立三年多,惊叹成就之余,苇渡R700的商业化也不过刚刚开始,空间十分广阔,要走的路还很长。
与此同时,作为产品和技术的领导者,陈澔利也早已开始了下一代新能源重卡的布局和规划:超长途运输(800公里、1,000公里续航)、半固态电池版本、氢能重卡、全线控底盘等等。他带领苇渡重卡开启了纯电长途运输时代,也必将启迪着苇渡人和更多人共同开创一个更新的时代。
2024年9月,陈澔利带队参加位于德国汉诺威的全球最大商用车展IAA。而上一次参加,据他自己依稀回忆还是很多年前,那个时候他来还是近距离的体验各个海外领先重卡企业如戴姆勒、斯堪尼亚、沃尔沃等最新的产品、学习他们的创新技术。
而如今当他在现场看到戴姆勒、斯堪尼亚、沃尔沃等的工程师纷纷围观苇渡纯电重卡,不时弯下腰去,甚至趴到底盘下面看的时候;以及当他们排着长队在会展中心外面等着试乘苇渡纯电重卡的时候,他应该觉得所有的尝试和创新都是无比值得的,他会想起创业以来所有的喜悦、成就、坚持、深思、反省和辩论,最终化成脸上的欣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