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卡车网> 资讯 > 政策 > 道路交通 >

“十五”以来青海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从2001年“十五”开局到目前“十二五”即将收官,时间跨越了15个年头。

  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青海交通事业来说,却是大发展、大跨越的15年;是青海交通从基础薄弱走向繁荣辉煌的15年;是青海交通人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展现光彩的15年!15年来,青海交通人以“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交通精神,在狂风暴雨中,在漫天飞雪中,用心血、汗水、智慧乃至生命,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奋进之路,奏出了大气磅礴的豪迈乐章。

  天地翻覆,沧桑巨变。

  在“十二五”即将收官的时刻,纵观青海交通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从“十五”到“十二五”,是青海交通人一部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改革史,是一部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创业史,是一部顽强拼搏、追赶跨越的奋斗史。

  一

  2000年底,青海公路交通总里程仅有1.8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路,一级公路只有18公里。2014年底,青海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2703公里,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达到209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8716公里。

  2000年底,距平安县城46公里的洪水泉回族乡拉树岭村村民最害怕出门,因为一天只有一趟班车在尘土飞扬的砂石路开过,到县城一来一回需要两天时间。2014年底,全省共开通城乡客运公交化线路242条,投入车辆1303辆,200多万群众享受到安全、便捷、经济的交通出行服务。

  2000年底,几家省外新闻媒体来青海采访,从西宁到玉树820公里竟披星戴月地走了3天。他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来青海采访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到路上了。2014年底,同样也有几家省外新闻媒体来青海,从西宁到玉树只用了10个小时。他们同样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想到,在青海这样偏远的地区,公路修得这么好,出行这样顺畅。

  ……

  在这一组组数字和事实的背后,承载着青海交通事业沉甸甸的收获。既体现了青海交通辉煌的发展成就,也饱含着青海交通人艰难的探索和执着的追求。

  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除河湟谷地外,全部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雪山、草原、戈壁、荒漠,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极具高原特色的地域环境,相当一部分地区被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禁区”。除自然环境外,就青海自身而言,也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等所有的困难和特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力十分有限。

  在这种双重压力的情况下,青海交通人身上的担子是何等的艰巨,交通事业的发展是何等的艰难!

  青海交通人就是在这样的艰巨和艰难面前逞英雄,他们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以献身交通、造福人民为己任,在青海广袤的高原大地上,刷新着一个又一个历史记录,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全盐渍土地区高速公路。筑路员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布袋桩”施工法,书写了一则在全盐渍土地区建设高速公路的传奇……

  正在建设中的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第一标段,承担42.3公里长的路段建设,这里的恶劣环境,为施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6月中旬,旺尕秀山上的低温居然能把柴油冻住,造成大量机械车辆瘫痪,2013年5月、8月的两次暴雨,4公里多长的新筑路基,有7万多立方米填方被洪水冲走,桥梁和桩基施工设备和涵洞模板被冲毁,1200人被迫停工16天。然而,青海筑路人没有退缩,而是愈挫愈奋。

  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克服了种种困难,迅速恢复了施工,每天工作16个小时左右,使工程又好又快向前推进……

  全长634.86公里的共和至玉树高速化公路,按照“高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阻断,自然景观不受影响”的环保目标,做到生态防护绿化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建设工程与自然的良性关系,使这条公路像一座绿色的丰碑,镶嵌在千里草原之中,体现着青海交通人的绿色理念……

  正是青海交通人全新的理念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铸就了青海交通15年大跨越的辉煌--15年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先后建成了倒淌河至共和、共和至茶卡、茶卡至德令哈、德令哈至小柴旦湖、当金山至大柴旦、大柴旦至察尔汗、察尔汗至格尔木、湟源至西海高速公路,建成了穿越青藏高原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的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与原有214国道构成了通往玉树州的高速化公路。在建的花石峡至久治、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年底通车后,我省将实现各市州基本通高速的目标。

  15年间,以国道升级改造、出省通道和资源开发路为主,继续加大干线公路建设力度,相继改建了214国道结古至囊谦、囊谦至多普玛公路,建成了省道冷湖至涩北、省道309线多拉马科至杂多、312线珍秦至称多等通县二级油路,极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

  15年间,把构筑农村公路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民生工程。尤其是2003年以来,交通部门针对广大农村牧区缺桥少渡的实际,大力实施乡村便民桥梁建设,先后修建了3200多座大、中、小型便民桥梁,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幸福桥”、“致富桥”,与党和政府的“连心桥”。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村公路达到58502公里;乡镇通畅率达到96%,行政村通畅率达到82.8%,村道硬化率达到73.6%,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行路难、过河难问题。

  省委省政府及国家交通运输部有关人士称,这是青海交通史上历史性的大跨越。

  二

  青海交通15年来发展实践表明,没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没有创新的发展理念,没有体制机制的转变和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创造力,就没有今天交通事业的骄人业绩。

  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一班人有着这样一种理念:推动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破解各个时期的发展难题,突破固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根本还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从宏观上看,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本身就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艰巨的改革工程。无论是在横向上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合作,还是在纵向上推进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的协调发展,都需要深化方方面面的改革。

  基于这种理念,15年来,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坎坷,交通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结合省情、行情实际,谋划改革重点领域和工作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力争在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持推进有利于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机制改革;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执法改革、交通运输市场改革,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管理与服务、建设与养护之间的关系;改进和优化工程质量监督、造价控制管理;支持建立保障交通发展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研究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从全面铺开向重点突破转变,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安运协调发展转变,从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具体表现在: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政放权,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创新。近两年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6项,增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着力推进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方面改革,推动交通建设资金多元化构成。如在隆务峡经循化至大力加山高速公路项目采用“资本金融资、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实现社会资本融资33亿元;红柳至一里坪地方铁路采用BT模式实现社会资本融资26.6亿元;信息化三期工程实现社会资本融资4.95亿元,为交通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深化和加快建立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与地方的关系,为水上运输安全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运输市场监管体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完善对厅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加大交通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持续的全方位的改革,有力的推动了我省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青海交通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先行官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强调“先”就是要求全行业率先作为,使交通运输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为稳增长打好头阵;“行”就是要见行动、见实效,围绕服务发展大局,综合行业发展实际,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行动举措;“官”就是要责任担当,真抓实干,担负好支撑和引领发展的重要责任。

  从青海交通事业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来看,青海交通人无愧于“先行官”的称号。

  近年来,围绕打造“三区”战略,研究并编制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交通发展目标研究、国家公路青海境内线位规划、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海东市乐都区交通扶贫攻坚试点方案,开展了青海省农村公路网规划、交通运输引领和支撑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公路交通发展规划、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公路交通发展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海北藏族自治州交通发展试点研究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研究,真正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从直接上说,交通投资在带动相关产业、扶持企业、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14年,就在公路建设中使用本省农民工8.2万人,劳务收入近20亿元;使用本省水泥399万吨,占总用量的96.7%,石灰17.7万吨,占总用量的82.5%;钢材14.5万吨,占总用量的15.8%;砂砾960万立方米,占总用量的98%;碎石1484万立方米,占总用量的98.8%。

  从间接上说,15年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建设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好的时期,交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功不可没。

  由于交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西宁、海东两市及海西、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六州不论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金期”。

  县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得更为明显。以海东市平安区(原平安县)为例,过去“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的交通落后状况,经过15年的发展,现在已基本形成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村道为脉络的“五纵三横”区域网络体系。仅有12万人的小区,营运客车已达437辆,货运车辆7662 辆。交通的发展,使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多样化、科学化、市场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洪水泉乡牛羊育肥、蛋禽养殖基地,白沈沟仔猪繁育基地及富硒农业示范园,三合镇中草药种植和油菜基地等。全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亿多元,提高到2014年的60多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5855 万元,提高到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10元,提高到7379元。

  对于广大农牧民来说,青海交通发展让他们最称心、最满意的是把一条条治穷路和幸福路修到了家门口,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的基本生活需要,改变了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其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让我们从全省4172个行政村的变化中选择几个镜头吧:

  互助县威远、塘川、台子、林川等11个乡镇、176个行政村的村民做梦也想不到,凭借便利的公路交通发展起来的农业示范园,使5万多农户年均增加收入3200元,不出家门就走上了致富路;

  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境内的扎曲河,过去由于缺桥少渡,在河水上涨或山洪暴发时,被洪水冲走的牛羊数不胜数。2004年以来,省、州、县交通部门在100多公里的河段上,修建了7座便民桥,11个牧业社约1.4万人从中受益;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由于海拔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00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只能解决温饱。2010年通村公路建成后,村民们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利用交通便利开展从事出租车、外出打工、自主创业、推销农畜产品,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1400元;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黄藏寺村是个有着343户人家的村庄,过去由于路不通,到县城需要绕行十几公里山路,2007年政府和交通部门为村里修了一座中桥和10公里长的硬化水泥路,使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马培忠掰着指头说:“过去出门要走十几公里山路,现在变成了8 公里平路;过去一下雨就出不了门,现在晴天雨天一样穿皮鞋;过去运输靠肩挑背扛牲畜驮,现在十几吨重的大卡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过去只有马车、牛车、架子车,现在大货车、小轿车、出租车、私家车应有尽有;过去村里没副业,现在办起了粉条加工厂,开起了商店;过去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现在增长了8倍多……”

  农牧民发自内心的话语,既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也是对青海交通人15年辛勤耕耘的由衷点赞!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   作者:焦闻轩
文章关键词: 青海 十二五规划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新闻反馈与咨询
推荐车型更多
相关文章
热招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