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整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2年,全国汽车零部件实现总产值2569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5.4%,约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48.6%。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4%。
2012年,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结构中,传动系统、车身及附件和发动机系统的产值占到零部件总产值的55.6%,是汽车零部件产业中拉动力最强的三个细分产业。
汽车零部件产业有如下特点:
重配套、轻售后。由于汽车制造环节产值大,对地方生产总值贡献大,国内零部件行业“重配套,轻售后”现象十分突出,各地将较多的资源投向了汽车制造,而对发展汽车服务业不重视、投入少。在国际成熟市场,服务的重要性占1/3,利润的2/3来自于后市场,而中国只有1/10左右。售后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导致国内整车配套市场的规模要远高于零部件更换市场。零部件企业在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障碍:整体实力偏弱,民营企业居多,各自为政,分布零散、管理混乱、缺乏核心技术,综合竞争力差,不仅规模小、行业集中度偏低,而且大部分靠低价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无序,产业水平无法提升。
本土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低。相对于整车,零部件投入的周期更长、资金门槛更高、经营风险也更大,核心技术积累缺乏依然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弊病,本土零部件企业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少、利润水平低的低端领域,价格几乎成为了国内企业惟一的竞争手段。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中国“汽车强国战略”的实施。
外资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控制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以后,博世、德尔福、电装等国际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目前国际著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国内引进技术合资企业超过1200家。由于外资企业的迅速到位,其市场份额已超过一半,核心零部件更是处于垄断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外商独资及合资汽车零部件公司在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三元催化器、电动天窗、空调系统、汽车座椅总成、电动玻璃升降器、照明系统、自动变速箱、高压燃料泵等系统和部件方面,基本控制了高达75%以上的市场份额。
行业总体投资持续增长,零部件投资强度不高。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虽然中国汽车市场持续的高增长态势在2011年开始趋缓,但是行业总体投资规模仍呈上升态势。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吸引全球车企投资的规模超过93亿美元,加上国内厂商在整车及零部件领域的投资,行业总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3%。中国汽车零部件投资规模长期占整车投资的40%左右。包括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在内的零部件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相比而言,在发达国家零部件投资通常大于整车投资,整车投资与零部件投资的比例通常为1:1.3至1:2,在中国却正好相反,汽车零部件投资规模长期占整车投资的40%左右,重整车、轻零部件的思想不但使得零部件投资的规模小于整车,同时零部件领域的投资速度也往往落后于整车。包括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在内的零部件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零部件投资强度不高已经与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现实不相适应。
国内整零合作体系尚未成熟,本土企业实力有待提升。中国政府部门一直在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零部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生产集中度不高、结构层次不清的现状已经影响到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恶意竞争加剧,阻碍了按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组成的汽车零部件集团企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整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总成厂与零件厂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难度。由于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共进、互利、双赢的责任意识,导致产业链不牢固。而不稳定的单纯供求关系又导致零部件厂商在与采购方合作中往往处于从属的不利地位,导致零部件企业因市场风险大而犹豫,反过来又影响双方的合作。